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张史敏:历史小论文的构
刘敏:一节印象深刻的美
朱敏:评上师大版七年级
陈秋敏:浅谈北师大版历
黄敏:人教版高中历史教
葛红敏:把握川教版教材
邓先华:川教版使用情况
熊昌友:川教版历史地图
严红敏:历史教学的现代
王宏敏:高中历史新课标
最新热门    
 
何敏:川教版历史教材走向全国

时间:2009-10-18 17:22:29  来源:何敏
 


 

    记者近日从重庆市教科院了解到,由重庆市教科院研究员、重庆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龚奇柱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标历史教材《中国历史》(7—8年级)、《世界历史》(9年级),近年来已悄然走向大江南北,在江苏、广东、河南、四川、重庆等11个省、市、自治区近700万学生中大面积使用,受到实验区师生的普遍欢迎。


  据悉,这套教材是经教育部审核立项编写、先后于2003年5月和2004年4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一次性审查通过的。


给予师生广阔空间


  “在《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这节课中,我从中国整体开放的大局,落脚到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的开放,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去体会历史。”刚刚获得我市历史优质录像课竞赛一等奖的重庆一中历史教师刘霞告诉记者,新教材更为灵活,在备课上给予教师很大空间,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也给予了很大空间,更能够锻炼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巴蜀中学刘丽君老师和参加今年全国初中历史优质课大赛双双荣获一等奖的重庆八中杨红老师、重庆外语学校杨智慧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她在录像课竞赛上讲授的是《近代民族工业》一课。在新教材引领下,她启发同学们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同学们不但了解了张謇对近代民族工业的贡献,而且领略到张謇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弃官还乡的人生价值和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想。


导向明确 资源丰富


  龚奇柱主编告诉记者,教科书作为课程实验的重要载体,它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我们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高度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编写《世界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的大势,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增强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该教材重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对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构建了反映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不雷同于其它版本的新的历史教科书体例,体现了独特的风格,较好地实现了历史教科书从“教本”向“学本”的转变。


  据龚奇柱介绍,课标川教版历史教材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已形成了以教科书为核心的包括《教师培训用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地图册》、历史教学挂图、《历史教学案例及点评》、历史教学软件、优秀历史教学录像光盘、教学网站、《历史达标训练》、《历史填充图册》等在内的历史教材系列,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外专家盛赞教材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称赞:该套教材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体例新,内容简明扼要,史料选择精当,课程内容的安排、练习活动的安排合理,在风格上颇具特色;教材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努力实现课标规定的目标,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念和历史学科特点,力求使教材由教本转变为学本,便于学生学习;教材的体例设计、基本结构均安排得当,课文简明、流畅,活动设计多样,图文并茂,较好地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套优秀的中学历史课本。


  扬州大学朱煜教授认为,该教材面向全国而不限于内地,反映学科知识结构而不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而不忽视基础知识,从编排结构到装帧设计都体现自身的风格和特色,作为一套有特色和适合教学的新教材是当之无愧的。


  日本财团法人教科书研究中心一行专程到重庆调研,称赞川教版历史教材是优秀的教科书,并特别对教材渗透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性别平等意识、民族平等观念等方面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表示赞赏。


  在华东师大举行的第二届中德历史教科书国际学术交流会上,龚奇柱主编代表编写组在会上作了《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再创造》的发言,得到与会专家好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