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赵亚夫:历史教科书还有
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
赵亚夫:关于新世纪历史
赵亚夫:个性·创造性—
赵亚夫老师谈素质教育
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
赵亚夫:为学校历史教育
赵亚夫等:美国科罗拉多
任鹏杰、聂幼犁、赵亚夫
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
最新热门    
 
赵亚夫:评日本高中新编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

时间:2009-10-18 17:29:20  来源:赵亚夫
 

评日本高中新编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

赵亚夫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普通学校的历史教育,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作为社会科教育一环的历 史教育,突出其培养国民素质的教育本质;第二,在学科目标和内容方面,突出小学、初中和高中一贯性的教 育方向;第三,以终身教育理论为现实指导,拓宽学科教育的内涵。1989年文部省新订《学习指导要领》,对 以上内容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进一步调整,尤其是高中部分,不仅在学科编制上将社会科编制 成地理历史和公民两个主科目,而且在地理历史的科目构成,以及教学目标和内容方面,也作了较大的改动。 本文拟用高中社会科指导思想及科目的变化;高中历史科目与小学、初中社会科历史教育的关系;新编高中历 史教材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三个题目加以评述。
    一、高中社会科指导思想及科目的变化
    高中社会科应该围绕怎样的学习指导思想来设定其教学科目?在所设定科目中怎样确定必修课的范围和内 容,以及各科目的标准学习单位数?这是高中社会科成立至今最敏感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着学科的教育方向 和教学重心。
    从高中“社会”科目的变迁过程看,1947年至1951年的“一般社会”,作为必修课在第一学年开设,目的 是要贯彻小学、初中和高中社会科学习一贯性的指导思想。1955年,“一般社会”被取消,代之以必修课“社 会”。它不仅合并了原有“时事问题”的内容,而且开始强调社会科各科目学习内容的“独立性格”,要求在 学科构成方面,各科目彼此构成并列关系,主张设置以各科目为中心的高中社会科。当时社会科学界有不少人 指责这种社会科教育过分强化各科目的并列学习(独立性),而失掉了社会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教目的。[1 ]
    若从高中社会科的教育目的出发,强化各科目的学习意义,自然是想让学生重视每一项社会科学习内容, 希望他们修完所有课程,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从教育课程总体设置上看,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 此,1970年再度改订《学习指导要领》时,一方面在学习科目配备上,强调所有学生应当必修完“伦理·社会 ”和“政治·经济”两科目,以及日本史、世界史、地理A和地理B中的两科目,另一方面又在指导思想上,强 调适当配备学生的必修科目,使学生明确社会科各分野的内容,让社会科教育成为一个完整而又和谐的教育体 系。[2]
    1978年,随着日本社会总体实力的愈加强大,要求社会科教育要包涵更广泛的领域,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 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于是取消了“伦理·社会”和“政治·经济”两科目,代之以必修课“现代社会”。此课 内容以“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和“现代社会与人类生活方式”两大项目构成,从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和伦 理、地理、历史两个侧面,多角度地、综合地思考问题,其学习目标即是培养此方面的能力。这样高中社会科 第一学年的课(现代社会)就和中学社会科第三学年的课(公民)紧密衔接,在形式上是对初中公民课的延伸 ,在内容上是对小、初中社会科学习进行概括总结;待学生进入第二学年后,这又成为选择日本史、世界史、 伦理、地理诸科目的学习基础。
    1989年昭和的历史结束,新继位的天皇启用平成年号,日本的历史似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教育界也打起 了“战后总决算”的旗号。对高中社会科的决算结果是抛弃社会科的旧有框架,大幅度改制学科构造,编制成 新的学科内容,以史地和公民两科目构成高中社会科的新面目。此次教改特别重视世界史和现代社会两课程的 学习,作为法定必修课,它们实际上成了新编社会科的轴心内容,即新编高中社会科的学科特征:在初中培养 “公民素质”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和其他各科目的专门性,培养民主的、和平的为国家和 社会的建设者的必要素质;顺应急速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培养积极生活于国际社会中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的必 要素质。[3]
    总之,高中社会科的教改始终围绕着设置怎样的科目体系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在指导思想上要 有明确的目标;第二,各科目的配制,不仅要符合课程学习的一般规律,而且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 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第一,高中社会科教育内容的重心在现代社会和世界史两课程,以此突出其学科的现代 意义。第二,以初中社会科为基础的日本史学习,随着日本国际地位的日益显赫,不断地得到加强;同时也加 强了伦理教育课的分量。第三,设置科目时,充分考虑了课程学习的弹性化,使之更有效地适应学生的成长阶 段特点和兴趣要求。第四,从各科目的总体内容和标准课时安排上看,不难发现历史学习的重要位置。作为培 养“公民素质”和“国际素质”基础的历史教育,体现社会科教育的本质和全部学习意义。
    二、高中历史科目与小学、初中社会科历史教育的关系
    1987年12月,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幼稚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的基本标准》的报告 。它从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观点出发,提出了高中社会科新编历史地理及公民两科的设想,其根本目的在于 “育成积极生活于国际社会中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那么,新编制的高中社会科和过去比较有怎样的意义呢 ?它与小学、初中的社会科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比较一下小学、初中及高中社会科的教育总体目标。
    〔小学社会科目标〕
    谋求对于社会生活的基本理解,增进对于国土和本国历史的理解和情感,培养作为生活于国际社会的、民 主的、和平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所必备的公民素质。[4]
    〔初中社会科目标〕
    确立广阔的视野,加深对国土和本国历史的理解,培养公民的基础教养;培养作为生活于国际社会的、民 主的、和平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所必备的公民素质基础。[5]
    〔高中公民科目标〕
    确立广阔的视野,加深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培养对人类理想生活方式的自觉认识,培养作为民主的、和 平的国家和社会的有为的建设者所必备的公民素质。[6]
    〔高中地理历史科目标〕
    加深对于日本及世界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生活、文化的地域特色的理解,培养生活于国际社会中的、有主体 性的、民主的、和平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员所必备的觉悟和素质。[7]
    和1978年改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内容比较,此次突出强调培养“国际素质”。在小学和初中的社会科目 标中,除加了“……生活于国际社会的……”的文字外,其他叙述内容照旧。它们都是把培养“公民素质”作 为社会科学习的根本目的。现在只是在这个根本目的的基础上又拓宽些罢了。但是,考虑到中小学生在年龄和 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小学更重视培养情感方面的认识,初中则重视培养基础教养方面的认识。到了高中阶段, 可以教“公民素质”的概念。一句话,小学是从情感方面诱导“公民素质”,初中是从基础认识方面造就“公 民素质”,高中是从观念(信念)方面成就“公民素质”。与此同时,高中更强调培养“国际素质”。从理论 上说,这会使“公民素质”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更富有现代意义。
    其次比较一下小学、初中及高中社会科的科目内容。
    新改订的小学社会科学习从第3学年开始,3至5年级主要是地域生活环境方面的内容,6年级是历史方面的 内容。从近身的最为现实的内容学起,逐渐上升到历史学习,学习视点由近及远(现实到历史),再由远及近 (古代到现代)。从学习意义和方法上看,它不是学问的学习,而是经验的学习;不是概念的学习,而是趣味 性的学习。进到初中后,社会科一分为三,成为地理、历史、公民三分野。一、二年级的地理和历史是小学高 年级学习内容的延伸,在知识内容上被系统化、能力化了,使学生通过对学科体系的认识,达到巩固学习基础 的目的。三年级的公民课,以前期的史地学习为基础,概括性地达成社会科的教育目标。高中阶段将社会科分 成史地和公民两科,以图解决知识教育及能力认识方面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在高中入学率高达94%的情况下,国 民教育的基础水准,也不能不以高中的施教水平为依据,所以如今大幅度地改造高中社会科结构,除有升华中 小学社会科教学质量的目的外,更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关系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
    从历史教育方面看,小学6年级的历史课,集中体现了小学社会科的教育目标,并成为中学日本通史学习的 基础。初中历史分野,不仅全面体现了初中社会科的教育目标,而且还在知识认识和能力培养方面成为高中历 史学习的基础。高中社会科教育,不仅要升华“公民素质”的教育水准,更需要提高对“国际素质”的培养水 准,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对于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国家来说,和谐二者关系,与其说是教育策略问题,不如说 是政治策略问题。这恐怕就是此次改订高中社会科学习框架和内容的全部意义。
    三、新编历史教材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
    (一)世界史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新编高中世界历史作为必修课,要求系统地掌握世界历史文化知识,突出其学科的专业性。编写内容力图 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强调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互相结合,强调历史学习对解决现实问题的认识功 能。为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选择面,世界史分A和B两组。世界史B基本上依照1978年高中世界史的 编纂宗旨和内容,是通史性,并延用标准学习单位周4课时。世界史A为新设课程,学习重点是近现代史,标准 学习单位周2课时。
    〔世界史A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目标“以近现代史为中心,理解有关现代世界形成的历史过程,多角度地考察世界各国的相互关系,培养 历史学习的思考能力,提高作为生活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觉悟和素质”。[8]
    此目标在文部省1989年出版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地理历史编》中,分为三个基本要点加以阐述: [9]
    第一,“以近现代史为中心,理解有关现代世界形成的历史过程”一句,旨在说明学习重心,即以19世纪 以后的世界史学习内容为核心。近代以前的学习内容,重点是说明各文明区域的相互接触与交流,以及它们各 自的历史特征。
    第二,“多角度地考察世界各国的相互关系”一句,旨在说明学习方法。即学习内容不仅包含政治、外交 、军事、经济诸方面,而且还需从社会、文化、风土、民族诸方面,而且还需从社会、文化、风土、民族诸方 面去考察。
    第三,“培养历史学习的思考能力,提高作为生活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觉悟和素质”一句,旨在指明本 科目学习态度和能力要达到的目标。
    据此,世界史A由诸文明的历史特性、诸文明的接触与交流、19世纪的世界形成和发展、现代世界和日本等 四大项内容构成。其中后两项是学习重点,前两项是从横面展开世界文明史,从纵面推导各历史时代的文明个 性。这种学习既可以防止学生陷入琐碎的概念学习中去,通过文明史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历史思辨能力; 又能把握人类文明史的大脉胳,更深切地理解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个性,明确自我位置。简言之,世界史A用 “人类文明史”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它从人类文化传统方面入手,最后由近现代史学习来完成其学习意义。
    〔世界史B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世界史B基本上延用改订前的“社会科·世界史”,但在学习指导思想上作了增改。首先指明“理解现代世 界形成的历史过程及世界历史各文化圈的特色”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即通过世界通史的学习来了解各文化圈的 基本特色。其次增加了“多角度考察文化的多样性、复合性及相互交流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 。第三强调“养成作为生活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觉悟和素质”,这样就和世界史A在有关学习能力和态度方面 所设定的目标一致了。在内容方面仅列7个大项,前4项是文化圈学习,后3项近现代史内容和世界史A基本重叠 。从学习指导上看,新编高中教材突出如下特点:1.充实文化圈学习。80年代的改订教材,把文化圈的学习对 象从15世纪延长到18世纪。学习要点是把握文化圈的特色,了解近现代以前世界各文化圈的基本情况。要使文 化圈的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并改变过去以欧洲中心论构成教材内容的作法,将学习范围扩大到整个人类史 。[10]现代又将近现代史学习和前期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对“20世纪的世界”的当代史学习,注重 对“现代课题”的讨论,将近现代史内容一体化,以图从整个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把握多变的现代史课题。2. 仍然强调高中历史要推进主题学习。即考察比较各地域文化,找出相互的关联点;较大范围地综合不同时代、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异同点;用文化人类学的成果,来学习现代的各地区文化和社会现象;比较世界史 和日本史,找出其中的关联点,并能够明确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学习世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并能够找出他 与时代间、地域间特性的联系,等等。3.充分反映现代世界各地区社会、文化内容,正确认识各地区政治、经 济、文化的关连点,培养多角度考察历史的能力。4.深切地关注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诸如核武器威胁、防止 战争、实现全世界的民主和平等等。[11]以上诸点也是教材内容编写时必须留意的。
    无疑,必修世界史的目的,在于强化对世界文明史的理解,立足点是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
    〔日本史A和B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日本史学习在初中有相当充分的时间,不过,它是从社会科的教育目的出发,来设定日本史的学习目标和 内容的,高中则是强调独立的历史学习,是从系统化、专门化的角度设定日本史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其目标是 :日本史A“从世界史的角度理解日本历史的发展(科目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考察与 日本历史发展相关连的国际环境(学习重点),培养历史的思考能力,培养作为生活于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的 国民觉悟和素质(培养目标)”。日本史B“从世界史的角度综合理解日本历史的发展(科目特点),深刻认识 本国文化和传统(学习重点),培养历史的思考能力,培养作为生活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国民觉悟和素质( 培养目标)”。日本史的内容,从“古代B中世纪的日本和亚洲”到“近代日本的形成和发展”,共4大项。特 点是:1.从地域上注重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的历史发展特点。2.以近现代史为学习核心,突出产业革命后日本 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日本史B的内容。从“日本文化的黎明”到“现代世界和日本”共7大项。特点是充分认 识本国文化和传统的特点,并将其作为理解其他地区文化,推进国际交流的基础学习。
    比较初中的社会科历史分野,以及旧的高中日本史教材,其一,它将“作为日本史发展背景的世界史”学 习,[12]转变为“从世界史的角度理解日本史的发展”学习,加大了学习深度和密度。它不再使日本史学习有 孤立于世界史之外的感觉,突出了培养“国际素质”的教育目的。其二,它将“理解历史上的国际关系和文化 交流,思考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关心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培养国际协作精 神”,[13]转变为“考察与日本历史(各时代)发展相关联的国际环境”。内容构成更加充分,使学生大大拓 宽了学习视野。同时看问题的角度也逐渐由平面型转向立体型。其三,充实了近现代史学习。现代内容从“日 本通向近代化的道路和19世纪的世界”(A)及“近代日本的形成和亚洲”(B)之后,较之旧教材更为系统化、主 题化。其四,充实了地域社会的历史及文化方面的内容。其五,在学习指导方面,更重视对日本文化特色方面 的指导。
    如果说初中的日本史教育重在培养“我是日本人”的信念,那么,高中的日本史教育则重在培养“我是积 极投入于国际社会生活中的日本人”的信念。
    注释:
    [1]日本社会科教育学会编《新中等社会科教育学概论》,东洋馆1993年,第112,122~123页。
    [2]星村平和“高中社会科世界史的变迁和特色”,载《社会科教育理论》,晨星1989年第217~220页。
    [3]教育课程审议会报告,1987年12月号。
    [4]《小学校学校指导要领》文部省,1989年第28页。
    [5]《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文部省,1989年第17,23页。
    [6]《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文部省,1989年第20-43页。
    [7]同注[6]。
    [8]同注[6]。
    [9]同注[1]
    [10]木下康彦《关于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世界史教育)》,载《讲座历史教育》第2册 弘文堂 第97页 。
    [11]同注[5]
    [12]同注[5]。
    [13]同注[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