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赵亚夫:评日本高中新编
赵亚夫:历史教科书还有
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
赵亚夫:关于新世纪历史
赵亚夫:个性·创造性—
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
赵亚夫:为学校历史教育
赵亚夫等:美国科罗拉多
任鹏杰、聂幼犁、赵亚夫
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
最新热门    
 
赵亚夫老师谈素质教育

时间:2009-10-18 17:19:41  来源:佚名
 

  赵亚夫老师谈素质教育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是新世纪国家教育的热点、重点、难点,它涉及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现代化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等诸多方面,就此我们请赵亚夫老师谈一谈有关问题。以下是赵之师谈到的一些要点。

一、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是并非是要否定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一是对应改革开放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对应教育界发现的弊端。有人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这不太妥当,因为应试本身也是一种素质。人们把二者对立起来,是应试教育走过了头,以致人们把它看成是一切教育弊端的代名词。也有一种看法,就是把不讲道理的应试教育称作?quot;无人教育"。教育本身应是面对人的,是开发人、教育人、促使人发展的,但我们的教育太看重知识的灌输,看重的只是分数。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获得发展,但现行的教育过分注重筛选的功能。现行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课程、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评价、教育环境都与现代教育理念有很大出入。冉不改革,别说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连起码的国际地位也会丧失。因此说,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二、单纯靠减负实现不了素质教育,单纯要求高学历提高不了师范生的素质

  就基础教育来看,最重要的素质教育的举措是去年开始的中小学"减负"。可是大家对 "减负"意见很大,学校无奈减了负,家长们不甘心,给学生又加上了,社会上的增负压力依然很重。为什么呢?因为教育的整个制度、各个环节没有变。华而不实的活儿做得再多,硬指标还是高考、中考。单纯的靠"减负"是不行的,这实现不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就我们这样的学校讲,需要培养的是大量合格的职业教师,而不是专家。现在很多事情都本末倒置,影响到了教育界,是不管什么条件都一味的拔高标准,学院升到大学,系升到学院:拿了博士是人才,即使混上了博士,也比学士强。教师学历渐渐高起来,教学没有了多少;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出去的毕业生越来越差。上上下下的浮躁,倒霉的是在校的学生。

三、师范大学应改为教育大学,应该开放中学教师市场。

  师范大学应该改为教育大学,以突出它的综合性和科研性。拿我校来说,几十年来我们对北京市的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很大,历史教师中的80%是我们学校毕业的。阵地我们是站住了,但师才很少;教学突出者还有些,科研突出者少见,总的是"后劲不足"。眼看着中学教师市场这块阵地要开放,综合大学的学生一下放到中学,中学的用人市场一开放,事实上我们面临的挑战才真正开始。我们是应该
开放中学市场的,师范坐不能"保", "保"容易养懒学生,出"废品"。

四、现行的师范教育是不以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为前提的,因此改革必须抓住这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着眼点

  赵老师谈到他上大学时,讲唐史的李老师从北大来,没见他有大部头的教案,不过几张纸;讲明清的阎老师从北京社科所来,也没有教案,但总带两兜卡片。他们郁先讲动态相这段历史研究的课题,串讲数目,介绍些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书,然后才讲他的绪论,讲正课--主要是专题。上面两位老师的课好,学生学的轻松,思考的深刻,是因为他们有个性。过去的北大好,就因为有个性的老师多,有个性的学生也多。傅斯年不就?我是个教书匠。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前人的东西学了,再传授给学生。我们只是一味的抱怨:我们的校风不好,我们的学生计算机不行,外语不行。他能行吗?一入校就固定了身份,他还学什么呀?学生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啊!基础教学又如同铁板一块,内容统的过死,知识过于老化,教育环境基本是封闭的,教育方法陈旧雷同,培养的人才自然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教育改革就是解决人才问题,作某种程度上说,素质教育战略是个大政治。正是在这个总背景下,叶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到了创新能力相实践能力两个着眼点。以后不管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要抓住这两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各这两个特征。

五、《国家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振兴工程》把素质教育推向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现在这个工程正在启动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标准》的研制。去年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巳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他各科目在今年六月中旬以后将全面期启动。一年内完成《课程标准》草案,然后是滚动式的实验、师资培训和修订,大约到2005午形成初稿,然后再实验,并拿到社会上去(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让所有人提意见,2010年正式在全国启动新课程,基本上结束这一轮改革,同时也意味着下一轮改
革的开始。这些课程改革有些特点大学生要了解一下:
  一是国家非常重视。二是我们有了稳定的课程研究基地,以此为依托必会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教材研究的专家队伍,这会大大地改观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转变科研机制,促使我们的课程研究朝着高水平的,与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方向发展。三是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改革的中心。为此我们的课程观和学生观都要有个大的转变,《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日标、内容、教育教学模式、教师的要求、评价都要围绕这个转变来做。四是《课程标雅》与传统的《教学大纲》不同。我们可以从中明确各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确定师范教育的万向。终身教育的观点、生存教育的观点、环境教育的观点、个性教育的观点、国际理念解放后的观点等等,一定要渗透到师范大学的课程中,尤其教育类课程中。五是《课程标准》在视野方向力求跟上国际潮流。对师范生而言,关键是做改革的促进者,因为教育改革成功与含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是教师的教育观。

六、综合课程的改革要求师范生要有能力,眼界要宽

  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要较大程度的缩减必修课程,小学明确为5科:语文、数学、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和综合活动。即:三大综合课,两个工具课。综合文科就是社会课,综合理科就是科学课。还有一个综合活动,讲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五门课之外都是教养学科,像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初中语、数、外三科是固定的,此外还有国家导向性课程、综合理科、综合文科和综合实践。传统的历史、地理、政治保留不变,属综合文科。可是我国还没有一所师范院校有培养综合课教师的完整计划,还都是在单一学科培养教师。教师要转型,主要在转变教育观念,这个任务理应由师范院校承担。拿历史来说,以后显然只能教历史的教师需求量会大减,两课交叉型教师才是最受欢迎的,师范院校应该重点培养此类教师。很明显,如果拿历史或地理系的毕业生去充当综合科教师是不能胜任的。

  再者,过去只有一个课程--国家课程,全国一个大纲,一本教科书。现在则出现三个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仍由国家开发,地方课程由地万开发,校本课程由著名的、有能力的学校自己开发,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生。2010年以后,我国的主要课程形式恐怕就是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了。赵亚夫老师谈到,像现在的师范生工作十年后,如果没有科研能力,是有被淘汰的危险的。如果学校耍开发校本课程的话,你根本连什么是教材、教育、课程都不懂,你能有什么作为呢?

七、现在的历史教育是以历史能力主义为重的,弊处很多

  反思历史教育,费了那么多功夫,花了那么多力气去背,暂且不说成绩上去上不去,真正能学点什么呢?现在的考题为了考能力千万百计地跟学生绕弯子,让你觉得特有水平,于是你就绞尽脑汁的跟他兜圈子。最后一看标准答案能把你气死,原来特别传统、特别简单。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历史"教育"!老师说他向来反对历史能力主义,这把学生都给害了,其实历史的道理是很好懂的,都是人为地搞复杂了。

八、赵亚夫老师主张实行"3十X",砸"两本主义"者的饭碗

  赵亚夫老师主张"3+X",因为它可以非常充分的刺激我们历史教师自觉地改两本主义"饭碗的。历史是较难的一门课,绝对不是背背就行了。"两本主义"就是背,思考是多余的,而改革强调的就是思考。要思考,尤其是会思考,一定要对历史有自己的感悟,否则是教不出来的。有人说历史是要坐冷板凳的,绝对不是!但现实中为什么有的冷板凳就能坐出来呢?是因为体制没改,大家都坐冷板凳,最后都写同一类文章(只是所用的材料不一样)风格一样,做学问的方向也一样,什么都一样,天下文章一大抄,学术也绝不例外,只是有些人"坐"的好,有些人"坐"的差点儿而已。为什么现在总是说出不了"大家"呢?照此现状怎么可能出得来"大家"呢?环境不好是一方面,很大原因还在于没有自己的思想。

  后记:赵老师以上所谈涉及了素质教育的诸多方面,他深刻的见解一定会对我们的观念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明天或许我们就要执起教鞭,面对着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知识、思想靠什么才能满足这些新世纪的学生们的需要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