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新课程历史九年级上模拟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新课程七年级历史段达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历史新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最新热门    
 
课程教材改革与教学观念转变

时间:2009-10-18 17:25:16  来源:叶小兵
 

课程教材改革与教学观念转变  叶小兵2003-5-13 14:53:43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1,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2,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3,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4,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5,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

一、课程观的转变:
在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
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就是要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
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这就是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
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就是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
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是要倡导建构的学习。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
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这就是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就是要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这次课程改革,使中学历史课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 历史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的课程编制是由国家教育部主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教育状况也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得过死显然并不利于各地的教育和教学的发展,因而有必要适当地开放课程编制的权力,给地方以一定的自主权,使课程编制具有一定的弹性。近些年来,一些省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教育情况编制课程,使得国家课程、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种类型的课程共同发展,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历史方面的选修课,以及活动课,因而出现了历史课程的多样化趋势。
    2.历史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在以往,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基本上是保持着分科课程的类型,对于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的联系与沟通上,往往不够注重。近些年来,历史教育工作者比较重视课程的综合化问题,努力探索如何使历史课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突出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的解决,使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之间联系得以加强,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目前,历史课程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把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统合在一起,编制了《历史与社会》这样的综合课程;二是历史课程在内容上的综合,使历史教学的内容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三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共同教学,或采用相关学科的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
3.课程内容由学科体系向学科教学体系的转变。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一直是属于学科类课程,采用通史体裁,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知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虽然可以显现历史知识的系统、结构、层次和线索,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知识内容分量过重,密度过高,有着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在教学实际中容易导致以知识教学为主,偏重课本知识,偏重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复述,使教师和学生缺少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方面,我国的学者认为,应当适当地降低历史课程的学术化水平,削减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重要和不必要的知识内容,使历史教学内容由学科体系转变为学科教学体系。目前采取的做法,一是以课题或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编排,以突出重点,删减过于烦琐、细密的知识;二是在历史知识的体系中明确地划出一部分只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做考试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视情况可讲可不讲;三是加强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准备: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把握历史的联系和贯通
          对历史的认识和感受
          多方面的社会知识和认识

    在课程目标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分为三个部分: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以下的精神:
    1.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习历史,其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在于使他们只是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不应该只是让他们学会重复老师或课本对历史的叙述,而是要透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探究和思考的经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即使是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任务,也应该是在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方法。
2. 使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学校历史教育的目标中,无疑是要含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因素的,这方面的教育必然要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成长,使教育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的目标中,不仅是要强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等,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具有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我们既然很强调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就应该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非常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就是要求教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在新编订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就特别提出了历史学科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3.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近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已经取得了共识的。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在历史教学大纲的编订、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历史考试的试题编制等各个方面上,现在都很注重培养能力的问题,近年来还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观的转变:
历史教科书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学校教学用书,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因而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我国历来很重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社会的各方面都对历史教科书给予一定的关注。近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对教科书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主要表现为:
教科书编写制度上的改进。我国的教科书制度曾长期采用“国定制”,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只有一种版本,即所谓的“统编教材”。这种对教科书的高度统一制度,实践证明并不利于教科书的发展,尤其是不能使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1986年以后,我国对教科书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实行“编”与“审”分离。由此一来,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同时问世,初步形成了教科书市场的竞争机制。我国义务教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就有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湖南、山东等地出版的多种版本,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验教科书也有多种版本。应该说,开放式的教科书制度有利于教科书的发展,而多版本教科书问世的情况在今后的发展速度还会加快。
教科书编写水平的提高。90年代以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例如,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是以课题的形式来编排教学的内容,并将课文分成了学习的课文与阅读的课文两部分,用大字和小字加以区别,并配合课文加入了相关的史料,以及大量的地图、图片和图表,还设计有类似“课前提示”“课内思考”“课上活动”“课后练习”等方面的内容,增加了教科书的实用性。各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其优点。历史教科书编写质量的提高,无疑是有利于历史教学的。
教材的观念的转变:教材不仅仅是教科书,现代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多样化的,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实地教材、图象教材、统计教材、电子教材、现实教材(把环境、社会现实变为教材)等。
新一轮的改革中,在教科书的编写方面也有着新的突破。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目前正处在实验阶段。这些版本的教科书,是本着这样的基本标准来编写的:一是具有开放性,使教科书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的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的倾向。三是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教科书应是“教本”与“学本”的有机统一。在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上,教科书应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要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要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活动;要体现范例性课题原则,而不一定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应是突出重点的范例;要鼓励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迁移;在编写上还要留有较大的余地,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本着以上所述的精神,新编的历史教科书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

 值得一提的是,新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在课文部分的编写上力图有新的特色,还在活动设计上有所重新。例如,设计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项目,像“想一想”“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动脑筋”“阅读与思考”“思考与讨论”“论坛争鸣”“各抒己见”“史海拾贝”等等,甚至有的版本的教科书以这些活泼的设计取代了形式较为呆板的练习题。这些项目的设计,就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改变过去只是划书、背书的用书方式,充分发挥教科书在学习上功能。同时,这也使得教科书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突出了课文辅助部分在上的作用。
教师准备:备课文和备活动,备课本和备材料,备自己和备学生。包括:
一是处理好大字与小字的关系问题。我国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教科书的主体——课文部分,基本上都是采用基本文与补充文相结合的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大字与小字的分段混合编排。基本文(大字)部分是历史基本知识,即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和叙述;补充文(小字)部分是对基本文内容的拓展,补充一些资料性的内容,较为具体、生动,不但起到对基本文活化、充实的作用,有时还起到对基本文的引导、衔接的作用。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应该以基本文为教学的基础,教学的重点要围绕着基本文来选择,但也不要忽视对补充文的运用,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补充文,使课文的这两部分的运用达到和谐统一。
二是处理好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的关系问题。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在课文辅助部分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包括阅读、观察、思考、讨论性的活动。这些活动设计往往是该种教科书的特点所在。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不能只重视对课文讲授,而应注重对书中活动设计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不但要备课文,还要备活动,把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在教学方案中,使这些活动安排在教学实际中得以实施,使之配合并深化对课文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三是处理好书中文字与图片的关系问题。历史教科书中结合课文叙述,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地图。这些图片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直观、形象,又与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对图片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图片属于形象化的教材,具有展示历史情境和活化课文文字内容的功能。教师应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图片的内容,把图片的使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设计出运用图片的活动,以便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分析、阐释和运用,使学生能够把对课文的学习与对图片的学习结合起来。
四是处理好课文与补充资料的问题。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往往编入一些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如历史的文献、档案、诗文等,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书中的这些补充资料,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对原始资料中的一些难懂的文字,教师还要进行解释,以使学生搞明白。补充资料的运用也要同课文的学习相配合,尤其是同课文的重点问题相配合,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与理解,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同时提高阅读理解的学习能力。
五是处理好课文学习与作业练习的关系问题。历史教科书在每课的后面,一般都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这些练习的安排,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学习,并训练学习技能。对于书中的作业练习,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加以统筹考虑,如是不是布置这些练习,采取什么形式开展练习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还是在课下完成这些练习,如何检查这些练习的完成情况,等等。当然,重视作业练习,并不是指在教学中以作业练习为主,因为练习只是起着运用和巩固的作用,其前提是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六是处理好教师运用教科书与学生运用教科书的关系问题。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凭借,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能只是考虑自己如何运用教科书,而不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科书进行历史学习。教师应在备课时,把学生运用教科书列入教学过程和活动安排,如安排学生对教科书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书中的地图进行识别、运用,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等。在课题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是可以通过运用教科书来实现的。只有引导学生使用好教科书,教科书的作用才能完全发挥出来。

三、教学观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往往是体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科书为中心”,即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多是侧重在教师教书本知识的方法。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则较为忽视,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进行学习。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学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倡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历史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工作者认识到,历史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透过对人类过去的了解,生成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对历史的解释,发展历史的思维能力,掌握认识历史和认识社会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思考的展开、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目前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注重师生共同对问题的探究,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和对历史的理解。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提倡使学生感受、认识和探究历史,而不是被动地去记诵历史。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模拟、角色扮演等。运用以史料研习为主的方法,也受到学生的欢迎。此外,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模拟考古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虽然传统的讲授方法仍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但也要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僵化和遏制学生的思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组织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这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搜集和整理材料、讨论、调查等各种活动方式,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研究课题。
学生在教学关系上是处于主体的地位,因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
生的一系列行为,更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这种过程如果完全靠严格的程式化规则进行,就会僵化,失去生命力。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
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
自主学习: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教学,包括参与
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为什么学、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包括三个子过程:
1, 自我监控: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
2, 自我指导:指定计划、选择方法。
3, 自我强化:对学习结果自己作出奖赏和惩罚,能够维持和促进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合作学习强调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互动式、沟通式和交流式的学习。其要素是:
1, 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
2, 承担任务中的个人责任;
3

 , 所有参加者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相互信任;
4, 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等。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更强调问题性、参与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也是研究性学习,目标是:
1, 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 使学生尝试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等。
因此,在教学上,从注重学习内容,转变为注重学习的内容及活动;从注重知识识记的活动,转变为注重知识运用的活动;从注重学生的认真听讲,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的过程,等。
教师准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由于新型的师生关系构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就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