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华人呼吁亚洲二战真相应
各国历史教科书如何正视
德国:美茵兹中学开展二
佚名:日本学者对二战审
英国:学生二战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面临新一轮
赵文龙:关于二战后的国
辉豪:新课程“二战”教
戴问天:二战岂儿戏,焉
德国   历史教学   冷战
最新热门    
 
二战(探究式)讲稿大纲学生版 1

时间:2009-10-18 17:25:43  来源:lish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探究式)讲稿大纲

 

学生版

 

导论:第一周

 

一、课程介绍: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阅读资料:

 

(法)马塞尔·博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百科全书》,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中)杨玉文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词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中)赵文亮编著《二战研究在中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阿诺德·托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1-1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中)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999年版。

Taylor, A. J. P. (Alan John Percivale), 1906- The Second World War : an illustrated history,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 London : Penguin Books, Hamish Hamilton, 1975. 

Weinberg, Gerhard L. . A world at arms :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战争的根源 第二、三、四周

大事记:影片

东西方学者观点介绍:

讨论:

阅读资料

(中)李巨廉,王斯德:《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

(苏)苏联外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文件和材料》,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8年版。

(中)《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英)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Taylor,A.J.P.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Hamish Hamilton,1961.

(美)威联·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Weinberg,Gerald L. The Foreign policy of Hitler’s Germany: Starting World WarII, 1937-1939.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1994.

(英)基斯·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2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美)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2册,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Taylor, Telford, Munich: the Price of Peace. NewYork: Random House,1979.

(英)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北京出版社,1978年版。

(英)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 》2册,北京出版社,1986 年版。 

(英)史密斯:《墨索里尼其人》,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英)丹尼斯·麦克·史密斯:《墨索里尼传》王三水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年版。 

 

*Adamthwaite,A., The Mak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Allen and Unwin,1977.

Bell, P.M.H.,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2nd edn,London:Longman,1997.

Henig, Ruth B. (Ruth Beatrice) .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3-41  2nd ed.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4. 

Mallia-Milanes, Victor,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Macmillan Education,1987.

Martel, Gordon.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reconsidered : the A.J.P. Taylor debate after twenty-five years, Boston : Allen & Unwin, 1986.1999.

Overy, R. J.,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2nd ed.,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1998.

*Rothwell, Victor.,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 Manchester ; New York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New York : Distributed exclusively in the USA by Palgrave, 2001.

 

思考题:谁最应对二战爆发负责?希特勒、张伯伦还是斯大林?

Hitler’s war? In Purdue, A.W.,The Second World War,pp29-33..

*Roberts, Geoffrey K.,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 Russo-German relations and the road to war, 1933-1941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95.

McDonough, Frank. ,Chamberlain, appeasement, and the road to war, New York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Parker, RAC, chamberlain and appeasement: British Policy and the Com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1993.

Topitsch, Ernst.., Stalin's War : a radical new theory of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 London : Fourth Estate, 1987.

任颖.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二战的爆发[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 2004,(02)

杨宝康. 论二战爆发前夕苏联的绥靖政策[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01)

杨宝康. 苏德战争前苏联的绥靖政策初探[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1997,(03)

周晓峰. 苏联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浅析[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00,(05)

常县宾. 苏联绥靖政策的产生、发展和收场[J]. 安康师专学报 , 2003,(02)

蒋华志. 苏联的对德绥靖外交[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9,(03)

孙红旗. 苏联与绥靖政策[J]. 社会科学战线 , 1995,(01)

夏小平. 略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后果[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01)

 

 

 

 

战争的爆发:19311939?第四、五周

战争大事记:电影

战争起点:学者的争议

讨论

阅读资料

(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

(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美)威联·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版。

(美)洛德:《敦刻尔克的奇迹》,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Sebag-Montefiore, Hugh. . Dunkirk : fight to the last man,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Divine, David, 1904- . The nine days of Dunkirk, London : Faber and Faber ; New York : Norton, 1959

 

 

思考题:法国沦亡原因的分析?

 

*Jackson, Julian, 1954- .The fall of France : the Nazi invasion of 1940,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Shennan, Andrew. The fall of France, 1940,Harlow, England ; New York : Longman, 2000.

*Osgood, Samuel M., ed. ,The fall of France, 1940 : causes and responsibilities. Boston : Heath, 1965. 

Martin S. Alexander, the fall of France, 1940,in The World War II Reader,p7-39.

全毅. 法国30年代的军事战略与绥靖外交[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02)

李道豫. 1940年法国败降原因分析[J]唐都学刊 , 1997,(01) 

膝国林. 二战中法国猝败及反败为胜的原因初探[J]北方论丛 , 1995,(02) .

夏正伟. 浅析一九四○年法国战败的原因[J]军事历史研究 , 1995,(01) .

肖伟雄,刘双才. 军事战略指导失误的惨痛教训──试析二战中法国的败降[J]军事历史 , 1994,(04) .  

于群. 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01) .

马真玉.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沦亡的原因[J]史学月刊 , 1983,(04) .

 

 

第三章 大战升级 1941 第六、七周

一、大事记:电影

二、“巴巴罗萨”与“虎虎虎”:背景与史实

三、讨论

四、阅读资料

(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英)威尔·福勒(Will Fowler):《“巴巴罗萨”行动》,新星出版社, 2006 年版。

Clark, Alan, 1928- .Barbarossa : the Russian-German conflict, 1941-1945,1st Quill ed. ,New York : Quill, c1985. 

Seth, Ronald. . Operation Barbarossa : the battle of Moscow. ,London : A. Blond, 1964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4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日)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1-5卷,商务印书馆,1959-1963年版。

(英)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1941-1945》,东出版社,1985年版。

Costello, John. . The Pacific War / John Costello.,1st ed., New York : Rawson, Wade, c1981.

(美)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edited by] Donald M. Goldstein and Katherine V. Dillon. The Pacific War papers : Japanese documents of World War II, 1st ed. , Dulles, VA. : Potomac Books, 2004. 

Feis, Herbert, 1893-1972.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 the coming of the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 New York : Atheneum, 1967

(日)渊田美津雄:《袭击珍珠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美)高尔登:《我们沉睡在清晨》,长征出版社,1990年版。

(日)实松让:《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日) 阿川弘之:《偷袭珍珠港——山本五十六传》,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

(美) 约翰·托兰:《美国的耻辱 : 珍珠港事件内幕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4年版。

Smith, Carl, 1946- . Pearl Harbor 1941 : the day of infamy,Westport, Conn. : Praeger, c2004.

 

 

五、思考题:苦肉计?珍珠港事件真相述评

 

彭训厚. 珍珠港事件:谁说它是“苦肉计”[J]. 世界知识 , 2002,(17)

曹胜强. 是欲擒故纵的“苦肉计”吗?——也谈珍珠港事件的发生[J]. 军事历史 , 1992,(05)

翟晓敏,高金虎.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情报失误──“罗斯福阴谋”驳论[J]. 世界历史 , 1995,(05)

孟庆龙. 华盛顿难辞其责─—珍珠港事件再揭秘[J]. 世界历史 , 1995,(04)

丁克迅. 《珍珠港事件为何发生》两则史实订正[J]. 世界历史 , 1984,(03)

邓蜀生. 罗斯福与珍珠港事件[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2,(01)

张继平. 珍珠港事件为何发生?[J]世界历史 , 1981,(06)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