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第五单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第四单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精
最新热门    
 
人民版历史教材:辛亥革命内容精要解析

时间:2009-10-18 17:29:05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历史教材:辛亥革命内容精要解析

文末附:江泽民、金冲及、梁启超论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人民群众、汉族地主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人搜集资料,有人整理成文,有人制作课件,有人代表小组发言。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要注意理在何处;求同存异,不追求意见的最终统一;注意不要把讨论变成辩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将禀赋不同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我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我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我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基本线索是: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武昌起义】
本子目主要介绍了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时机的成熟和武昌起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兴中会的成立
兴中会成立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并得到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提出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行民主共和的主张。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之意即“振兴中华”。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潮流是维新变法思想,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仍然普遍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改革,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当时并不广为人接受。

 
2、同盟会的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充分暴露。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开始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如湖南的华兴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江浙的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越出少数先知先觉的范围,变成一个为相当数量的人所认可的事业。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成立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干部基础和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地域性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联合起来成立统一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原因。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都主张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是他们团结起来的条件。因此,中国同盟会应运而生。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使它区别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创立民国”对应的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对应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建议老师在此提醒学生注意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点。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浩大,但始终没有能够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数很少,最终却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什么呢?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很快就封建化,“反封建而不反封建制度,反地主不反地主阶级”,在某种意义上违背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而孙中山先生恰恰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太平天国借助西方宗教为武器,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武器。太平天国由拜上帝教来领导,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因此,辛亥革命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大发展。比较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孙中山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伟人,就在于他能够站在时代前沿,紧抓时代的主题。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孙中山后来回忆说:“不期年而加盟者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3、革命时机的成熟
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武装起义最初主要依靠会党,但接连遭受失败。胡汉民认为:“余以所经验者证明会党首领之难用与其众之乌合不足恃,谓当注全力于正式军队。” 不发动群众,专注于军事工作而忽视政治工作,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当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认为会党的局限性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派把工作重心放在策动组织性很强的新军参加起义上。革命党人在广州新军中作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爆发,由于准备不足,缺乏明确计划和组织,起义失败。
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策划了黄花岗起义。起义原定以同盟会员为先锋,以新军为主力,分十路进攻广州。但由于起义计划泄漏,起义前临时改十路为四路。而到起义正式开始时,四路中只有黄兴率领的130多人如约起义,其他三路都没有按计划行动,寄予希望的城外新军没有得到通知。因此,这是一场无法取胜的军事行动。这是同盟会策划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几乎动员了同盟会的所有精英,革命党的损失也较以往为重。如才识卓越的林觉民、喻培伦、方声洞等,都是当时的精英人物。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4、武昌起义的成功
在革命党人频频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人民群众也不断掀起斗争。教材以保路运动为例进行说明。保路运动最初是由资产阶级立宪派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加的一场反对清政府卖国的铁路政策的运动。清政府对保路运动进行血腥镇压,造成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政府的离心离德,不少人由此转向革命。而且,由于派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的是湖北新军,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动起义。这就是武昌起义。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发生的反对清政府的革命,武昌起义(也常被称作武昌首义)是其中一个部分。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孙中山开始革命至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止。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中华民国的成立】 

本子目主要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内容。

 
1.中华民国的成立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的爆发,并出乎意料的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十几个省区的纷纷独立就是必然性。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脱离清政府统治的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建立中央政权,进行了频繁的活动。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判断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应该看这个政府人员的组成和它采取的措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九个次长中八个是同盟会的骨干。再从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本目的重点。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规定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临时约法的特点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民主取得了正统地位(最少是在观念上如此),谁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复辟帝制,也没有人敢公开实行专制。正如林伯渠所言:“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个进步是巨大的。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言:“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本子目主要介绍了袁世凯上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袁世凯上台
袁世凯上台的背景十分复杂。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上提供的明信片。此明信片名“共和中华民国纪念”,邮程“1912年10月31日比利时WAAS寄GEND”。明信片揭示了辛亥革命爆发后当时中国社会三种政治力量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以裕隆太后和宣统皇帝为代表的清政府,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大地主阶级和旧官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清政府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孤儿寡母,而且在镇压保路运动之后众叛亲离,陷入空前的孤立,统治岌岌可危。

袁世凯名为清政府统治集团中的成员,实际上与满清贵族有严重的利益冲突。袁世凯控制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北洋军阀集团,拥兵自重,在实际上把持着清政府的内外大权。他希望利用清政府和孙中山之间的矛盾,合法地攫取中国最高统治权。袁世凯的背后是汉族大地主、旧官僚和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始终持观望、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帝国主义不约而同的扶植拥有实权的而且媚外的袁世凯。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害怕袁世凯像当年的曾国藩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那样,而且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因此急切希望能争取到袁世凯的反正。资产阶级革命派普遍认为,如果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就实现了。因此,将袁世凯争取过来,则清帝不日即可退位,中华民国也可确保无忧,革命就算大功告成。正如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当天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的演讲所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派带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且严重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平时不注意发动人民群众,因此实力显然不如袁世凯,为确保革命的成果不会因为袁世凯的反对而丧失,不得不在寄希望于袁世凯的同时将政权拱手相让。

 
三方博弈的结果,是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孙中山将政权拱手相让。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一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近代史家陈旭麓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时候说:“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汉学家许华茨先生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常常被认为是‘表面的’,它没有引起社会的革命。不过这一事件仍然结束了整个君主政体,使之合法化的宇宙思想也崩溃了。”
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是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回避了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的结论,目的是想给教学留下一个广阔的空间。建议教师利用教材和教参中提供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

●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三)问题解答

 
【史家争论】
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到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从经济上讲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近代的工业国,从政治上讲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这个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推翻满清帝制,如果把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完全的民族独立作为一个任务强加到辛亥革命头上,这是苛求古人。因此,按照推翻满清帝制这个标准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实际上,各家争论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是立足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自我测评】

1.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2.资产阶级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想法?
答案提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奋斗。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的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

【阅读与思考】
两句名言蕴含的道理主要是: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实际上,这两句话也就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
学生能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看法就可以,关键在于确有实感,而非道德漫谈。

附:江泽民、金冲及、梁启超论辛亥革命

 

江泽民、金冲及、梁启超论辛亥革命

江泽民谈辛亥革命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指出: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谈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说,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

    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改变中国历史面貌的一件大事。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此后,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昙花一现,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很快归于失败。历史的发展毕竟无法倒转回去了。

    诚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在人们观念上引起的深刻变革决不能小看。中国人历来讲究要“名正言顺”。孙中山说:“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的。”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南京临时政府还采取许多移风易俗的措施,如:剪除发辫,改变服饰;废除跪拜、请安等礼节,代以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爷等称呼,代以先生、君等。这些措施的实行虽不彻底,但在正式场合仍可看到和过去有明显的不同,从而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皇帝历来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辛亥革命离五四运动只有七年多,中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以后历史的发展。这不是过甚其词的夸张,而是历史前进必经的阶梯。即便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结束,袁世凯又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是谁也无法全部抹掉的。把辛亥革命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人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同样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导致失败的原因,除客观的力量对比悬殊以外,这场革命的领导者所代表的社会力量还很薄弱,政治上也不成熟,确实存在严重的弱点:第一,他们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政治纲领,许多人在推翻清朝政府以后便以为大功已经告成,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明确方向。第二,他们没有发动并依靠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人民,因而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便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找不到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力量源泉。第三,他们没有形成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党,作为革命队伍的核心力量,因而难以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顽强地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在当时还不成熟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做不到的。

 

梁启超谈辛亥革命

    “革命”两个字,真算得中国历史上的家常茶饭,自唐虞三代以到今日,做过皇帝的大大小小不下三四十家,就算是经了三四十回的革命。好象戏台上一个红脸人鬼混一会,被一个黄脸人打下去了;黑脸人鬼混一会,又被一个花脸人打下去了。拿历史的眼光看过去,真不知所为何来。一千多年前的刘邦、曹操、刘渊、石勒是这副嘴脸,一千多年后的赵匡胤、朱元璋、忽必烈、福临也是这副嘴脸。他所走的路线,完全是“兜圈子”,所以可以说是绝无意义。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
    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自觉,觉些甚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当光绪、宣统之间,全国有知识有血性的人,可算没有一个不是革命党,但主义虽然全同,手段却有小小差异。一派注重种族革命,说是只要把满洲人撵跑了,不愁政治不清明;一派注重政治革命,说是把民治机关建设起来,不愁满洲人不跑。两派人各自进行,表面上虽象是分歧,目的总是归着到一点。一面是同盟会的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的起一种大联合运动。武昌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十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的把全盘交出,我们永远托命的中华民国,便头角峥嵘的诞生出来了。这是谁的功劳呢?
    可以说谁也没有功劳,可以说谁也有功劳。老实说一句,这是全国人的自觉心,到时一齐迸现的结果。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但咱们却是千信万信,信得过他一定与天同寿。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野蛮咧,文明咧,日本咧,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象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象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