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新课程历史九年级上模拟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新课程七年级历史段达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历史新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最新热门    
 
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09-10-18 17:03:31  来源:吴明克
 

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十五中王少莲老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

苍南中学   吴明克  yuwl 发表于 2008-1-29 12:40:00

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两年了,体例体系的变革不可谓不大。但是“如果课程改革没有真正动在理念的革新……它解决不了人的发展问题”(赵亚夫)。每一次教学改革的发展,都必然伴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也不断凸现。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考量应该要有两个纬度,即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当然从本质上来,教师有效的教应然也会实然达到学生有效学的效果。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

“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有效的学”则综合考虑几个因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掌握学习方法、内化人文素养。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文森)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说到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回归到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下面,我想以十五中王少莲老师在这次市优质课评比上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具体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达成。

二、从课堂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看课堂教学有效性落实

当前,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面对新课程,我们常常苦恼于资源的无处寻找,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接触课程资源,但是没有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没有明确地进行分类,使用时目的性不强,缺乏系统化……难以产生宏观效应”。(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67页)

王少莲老师的这节课可谓匠心独运,精彩纷呈,正是她充分认识并全力开发了多种多样的资源,让课程资源在这节课上产生了“宏观效应”——同时也通过课程资源的宏观效应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开发社区资源,加强历史直观感——强化学习体验

“社区教学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包括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46页)

很显然,教师在这节课成功地开发了社区资源中的社区文化以及人力资源,为此教师预设了几个环节:第一环节,教师利用温州民谣《十二月令》,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自然的从学生身边的社会习俗入手将学生引导到本节教学内容。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之上,社会习俗的概念便直观地形成于学生头脑之中——正因为此,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和着音乐用方言哼唱。第二环节,教师在学生形成初步概念后,通过追问“大家觉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包括那些内容”,着力将概念落实。第三环节,教师在学生明确概念之后,截取温州二中百年史上的四位校长肖像,从着装上落实具体概念。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利用社区资源的本身优势,加强了学生对于历史的直观感。

除此之外,教师还开发利用了自己的家庭资源——父母和祖父母的相亲——为之后学生开发利用家庭资源埋下伏笔。

历史一旦逝去,便无法追溯。我们不可能让学生用眼睛真实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但至少可以用历史遗留的痕迹让学生去想象去感悟。而这种想象和感悟,正是因为借助了身边的物事,才显得直观,才显得生动。我想,这应该就是开发社区资源的宝贵而有效之处。

(二)、多角度挖掘物质资源,体现历史多样性 ——掌握学习方法

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而这些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都涵盖于历史的多样性中。教师在这节课上利用了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物质资源,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多样性。

图片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而图文并茂又该是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本节课中教师展现了不下10组图片,并着力解决其中两组:一组是温二中四位校长的图片;一组是《忠字舞》——教师通过这两组图片注意培养学生从细节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其它几组图片一方面是为了辅助教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强化学生历史图片解读能力。

视频以其音像并存的特点,有助于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教师截取了中山装制作的一段视频,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中山装的特点。

实物给人的震撼在于它自身所凝集的历史穿透力,所以当教师拿出上世纪50年代的中山装时,历史穿透力更是直观而有效地释放。

报刊本身组成历史。教师所选择的两份报刊,一份《温州晚报》第10版老照片,实质上发挥了图片的作用;一份《新民周刊·中式服装今安在》,实质上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而教师展现节选的张爱玲《更衣记》时,将文学作品的情感性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有机结合——当然教师在此处适时地点出文学夸张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这又为开发学生资源埋下伏笔)。

与历史相关的物质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并以它们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生动地展示着历史本身的多样性——而它们又往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这种密切相关总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是我们从什么角度挖掘,让学生进入历史现场,并掌握从身边的故事感悟历史的方法,加强学生由此产生的感悟,并为内化为人文素养而奠定基础。

(三)、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展现历史鲜活性 ——内化人文素养

1、教师是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陷于教师仅仅是教学资源利用者的思想禁锢。但是摆脱了前者的思想禁锢,如何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便又成为一个难题——更遑论没有摆脱思想禁锢者。本节课,教师全方位的开发了自身资源,这体现在两个细节处:身穿旗袍,展现旗袍的特点;挖掘家庭资源,展示父亲相亲时的旗袍。有人说,开发教师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比如“第一,相关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第二,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第三,教育能力素质;第四,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80页)而课堂教学有效的教,也正是基于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内在素养是需要通过一个媒介外显的。本节课,教师通过以上的两个细节,表明了她在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下的教育能力素质,更进一步地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体现了其专业知识和素养。旗袍何美之有?相信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能用语言去描绘。但有时语言是缺乏张力的,教师身着旗袍,不就是历史鲜活的刻画吗?

2、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80页)

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导入部分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仅有兴趣培养而没有能力落实不是学生资源的开发——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促进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提高。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注意到引导学生克服困难,通过学生熟悉的《十二月令》明确概念——困难的解决,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增加。此时教师选择了具有一定难度的“奥运颁奖礼服设计”的题目,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学生资源的目的。

除此之外,教师在挖掘自身家庭资源时就预留了伏笔,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之后,自主开发自身的家庭资源——从她布置的“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迁”课后作业体现。从历史的宏大场面落实到学生主体的微观感受,从细节从自身经验感受历史,历史的生动性便彰显地如此鲜活。在这生动地背后,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形成了主动的学,通过主动的学,形成的体验和感受最重转化内在的素养,并以此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

三、一点小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化,理念的革新也将不断深入。显而易见地,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如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怎样将学生的内在发展有效落实,一味的鼓吹,很多时候只会导致事与愿违。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课程改革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从旧有的思想禁锢中突围而出,需要魄力,也需要实力。革新需要除旧,这个过程我们不仅要承担除旧的苦痛,还要承担等待新事物成长的焦灼以及曲折发展的苦痛。王少莲老师的这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或许还存在其他的许多问题,但是作为关注到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并通过此达到教师的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得一节课,它是真实的,也是精彩的。

最后我还想用余文森教授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发言:“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