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
试论新世纪历史课程改革
学校历史教育究竟解决什
历史教学论要解决什么问
精品课件11:问题解决与
论北宋军马供应——民族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
解决朝核问题的出路分析
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经营制
免票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最新热门    
 
认真解决中学历史课程两阶段的衔接问题

时间:2009-10-18 17:03:31  来源:陈其
 

认真解决中学历史课程两阶段的衔接问题   于鹏振 发表于 2008-1-26 20:39:00

【关键词】 历史课程改革 衔接 初中世界历史教学

一、 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

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力度很大,引发了一系列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调研和思考,笔者心中产生一个强烈的感受: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体系的较大欠缺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来自几个非常现实的考虑。第一,新课程对初中世界历史课程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第二,高中模块结构中的中外合编专题体例,各模块中基本上是中国、外国专题各占一半,由于它们之间基本上没有时序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可比性,对世界通史的基本了解就愈显重要;第三、课程改革前历史课程的两段式设计,由于初中世界历史基础相对完整,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又相对集中,而且还是选修课,所以那时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未能清晰地显现。第四,现在高中三个必修模块中涉及到的从世界古代到当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都将成为高考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世界历史的地位,对高中世界历史教学的要求就变得咄咄逼人。

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巨大变化。客观地说,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在“改变‘繁、难、偏、重’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①方面取得了成绩,见到了效果。 但是,当高中课程标准问世,几个版本的高中新课程教科书进行实验之际,我们对基础教育两阶段的课程加以联系对比考察时,才发现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受到相当的忽视,两者之间的距离骤然拉大,产生了不小的脱节。作者曾提出如下看法:“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②。

从世界历史重要性的角度谈问题,初中课程的“低幼化”表现在:初中课标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历史内容规定得很少,对一些重要欧洲国家的产生发展简要过程及各自特点没有任何交代,导致学生对诸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等欧洲重要封建国家的产生没有任何了解。由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总体特征所知甚少,就很难理解高中课程中这些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由来,更谈不上它们之间的异同,同时使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成为真空中发生的事情。中古时期亚洲历史的知识点也过于零散,只介绍了日本的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国家建立者穆罕默德;对中国周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如朝鲜半岛的历史几乎没有提及。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其周边国家历史的充分介绍相比,我们的知识量明显不足。另外,亚非拉国家沦为殖民地的总体历史几乎没有涉及。总体感觉,初中课程标准知识点的选取有上世纪80年代小学历史“红线穿珠”的味道。例如,初中课程标准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中,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两大历史事件的主线上, 仅串有但丁、达·芬奇和哥伦布三颗“珠子”。形式上,它虽然它大大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但是因为过于松散和单薄,反倒使教师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教得很累,但说不清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初中阶段世界历史基本知识和概念的薄弱基础,必定加深高中新课程历史的教学难度。

更关键的问题是高中课程的专业化倾向。如历史必修一中的“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法国1875年宪法、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都是相当专业的问题,在大学本科的通史教学中也未必讲得如此专、如此细。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涉及的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也比较专深,而且牵扯到的其他人文学科也较复杂的概念。选修一中“索伦改革”、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大津巴布韦与非洲文明,不但专业性强,而且由于初中对亚非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的过于忽略,使世界历史基础过于薄弱的高中学生如入五里雾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于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为基本结构,以中外合编的专题历史为课程体系,就把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大大凸显出来,使之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特别是高中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比较棘手,是降低高中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呢?还是在“不刻意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不实质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对初中课程内容稍打必要的补丁,以起到强筋健骨、丰满血肉,强化基础的作用?严格意义上讲,应当对高中课程动手术,不仅弱化其专业性,而且最好进行重新打造③。但考虑到高中课程实验刚刚开始,课程标准作为政府文件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有实质性改变。而初中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完成一轮,征求各方意见、进行认真严肃修订的时机已经成熟。有鉴于此,从做好初高中课程整体衔接的目的出发,为使高中新课程得以在比较合理的平台上顺利进行,只得建议在初中课程标准中世界历史部分充实某些关键内容,建构起相对完整的初中世界历史框架体系。

二、建构初中世界历史框架体系

我国已故历史教材编写专家李纯武先生,通过几十年的悉心研究与实践,对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和教材编写留下了很多宝贵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认为,中学世界历史的编写需要遵循若干原则:一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选择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年代和概念,这属于基本知识;二是考虑所讲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这属于思想教育。他认为,历史的思想教育,包括辩正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观的教育以至治学、为人处世之道的教育。在谈到史与论的关系时,他指出:“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应当是第一性的东西。没有历史知识教育,历史的思想教育是悬空的。实践证明,空喊口号,把历史教育抽象化,结果是既无知识,也没有感染和渗透,谈不到真正的思想教育”④。

在如何选材,以比较全面反映整个人类历史的问题上,他特别指出世界历史教材选材方面的某些独自要求:第一,要以世界为一全局作综合安排,不能局于一隅,忽视各族、各国、各地区人民对历史总体的贡献;第二、如何看待世界文明中心的问题,文明常常是多中心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世界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历史现象的复合,常常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⑤。

洋为中用,欧美国家初中世界历史课程标准也有可资借鉴之处。从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来看,对初中世界历史教育相当重视。美国从非常低龄的幼儿园起,就开始设有最基本的历史教育。美国的《幼儿园到四年级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为什么要加强世界历史的教育时指出:“今天的学生比已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全面地理解世界历史,更要全面了解拥有不同于自己的观念、制度与生活方式的多种文化、多种文明的人们。从均衡的、兼容并包⑥的世界历史中,学生可获得对世界的许多文化和他们共有的人性及共同问题的正确评价。学生可以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逐渐认识到通过研究他人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特别重要的是,理解了世界诸多文化的历史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益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和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需要的相互宽容、尊重和公民精神。”⑦认真琢磨美国的世界历史课程标准时,的确发现它对世界历史“均衡”“兼容并包”选材原则的严格遵循。

美国的《5-12年级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国家标准》中的“历史理解”部分规定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它涉及到世界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至少五个领域,即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哲学/宗教/美学),人类的理想、苦难、成就与挫折,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分析当代有争议问题的世界历史背景。与中国相比,它对7-8年级世界历史教学目的要求比较高,如要求学生能够评价15世纪末和16世纪世界各地植物和动物的交换影响欧洲人、非洲人和美洲印地安社会和商业的方式;能够运用量化分析;整理那个时代和地区的知识和观点;明确提出历史问题。

从1991年《英国历史‘国家课程’纲要》,也可以看出英国对初中世界历史课程的高度重视。纲要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说道:“历史可以激发学生对英国和更广阔的世界的过去的好奇心。学生考虑过去是如何影响现在的,过去社会是什么样子,这些社会如何组织他们的政府,什么样的信仰和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决定。当考虑这些问题时,学生建立起有关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时间框架。他们会看到人类经历的差异性,更多地理解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员的自己”⑧。

从世界历史的选材角度讲,英国历史课程纲要求14岁年龄段学生掌握的内容基础性很强,规定学生了解罗马帝国、查理曼大帝时代的欧洲、西班牙、荷兰,法国和俄国。它还关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十字军东征、意大利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三十年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英国虽为欧洲国家,但对亚洲国家历史同样重视,其课程标准涵盖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包括中国秦朝、从秦始皇到忽必烈的中华帝国;满族入关和明朝的衰落;从莫卧儿帝国至英国人到来的印度;幕府时代的日本。美洲历史则包括了秘鲁文明、北美洲土著居民、美洲的黑人、西非帝国、北非的腓尼基人、非洲的伊斯兰帝国、祖鲁王国, 还有穆罕默德和麦加,以及大洋州的毛利人。 也就是说,除欧洲外,世界其他各大洲的历史均有所涉及。

的确,像其他学科一样,历史学科中也存在着客观的学科内部逻辑与科学体系。就像一张纵横交错的网,世界历史把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概貌编织成一个有机体。虽然在初中阶段,这张网不可能编织得过于细密和烦琐,但至少要支持起最根本的筋骨、网罗进最基本的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和线索的指引,使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形成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学好历史的初中学生与没有学习的同龄人相比,肯定会显现出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取得,依赖于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引领,依赖于课标制定者和教材编写者对以下准则的恪守。首先,要让学生领悟到人类历史的时序性,即基本把握世界历史由低级向高级、从野蛮到文明不断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时代基本特征,从而形成一种发展的观念;其次,培养学生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世界各地、各洲的历史不是孤立发展的,彼此之间存在着或紧或松的横向联系;经济、政治、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初步感悟到历史发展的最终推动力;要具备历史全貌。从选材方面考虑,要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各大洲、国家、 民族、地区的相对平衡;尽量顾及人类活动的主要层面,他们在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活动;人类社会各阶级和阶层,包括领袖、人民、 穷人、富人、男子、 妇女、各个民族等对历史的贡献。最后,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历史学科的最基本概念和术语。初中毕业生如果能够带着这样最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开始高中新课程的学习,就会比目前的状况有利得多。

三、适量填充初中历史课程的血肉

目前解决新课程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合理衔接问题,只能从现实状况而不是理论出发。最实用主义的作法是:在初中阶段做一些“头疼医疼”的补缺,使之有较为丰满的血肉,在相对宽广而稳固的初中基本知识平台之上新高中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

补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某些“关键”内容。所谓关键内容,不但在历史上占有不可“逾越”的地位,使初中学生能够获得相对完整的世界历史全貌,而且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认真回顾这次课改前新中国的历次大纲,对照现行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后,我们出乎意料地发现,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⑨历史教学大纲》中,世界历史的体系和知识点竟然比2000年初中课程标准来得严密。如在6年级下学期的世界历史中,要求讲授查理曼帝国、 西欧封建庄园、德意志的封建割据、 俄国彼得大帝改革、 拉丁美洲各国的产生、哥白尼和布鲁诺等,这些知识点在今

 天的初中课标中是没有的。难道现在的初中水平居然低于四十多年前的小学水平?再看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学大纲》,其内容中列入希腊罗马文化,包括其史诗、神话和戏剧、希腊哲学、自然科学、史学、建筑和雕塑,这些在初中课标中缺少的内容实际上是对新高中课程很多历史专题的必要铺垫,如必修一中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以及选修一中的梭伦改革等。此外,1992年初中大纲中欧洲封建国家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内容较多,还有德意志统一问题,这无疑与必修一中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特点有直接关系。初中学生应当初步了解德意志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它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样在高中才有可能深入学习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与英法、特别是美国的不同。再如,由于俄国的中古社会在初中涉及很少,在高中的政治专题史中也没有任何铺垫,所以十月革命的出现显得陡然。另外,在初中阶段丝毫没有涉及中古俄罗斯,但是在高中选修一中设有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专题,而且是占有几课时的专深问题,跨度便自然显得过大。另外,从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性来说,在初中阶段的世界历史中是应当涉及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历史。

另一类知识点的补充是从地区平衡的原则出发。2000年以来,出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虑,对亚、非、拉美历史越来越不重视,如古代非洲、美洲概况、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亚非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一战之后出现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内容在初中课标中被全部忽略,这显然对理解高中课程中相关的中外合编主题非常不利。1986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世界古代史部分列有古代非洲、美洲概况的知识点。据此编写的教科书在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介绍了古代美洲三个文明中心。虽然言简意赅,但是简要勾勒出西方殖民主义者到来之前的美洲历史。补充这样的知识点,可以说有一举多得之效。一则,从选材的平衡性原则考虑,古代美洲和非洲是巨大的地理区域;二则在这里产生了诸多古代文明中的重要文明;第三,从历史的纵横联系看,它们与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从与高中新课程的衔接角度看,它为必修二中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古代非洲的历史,除北非外,西非和南非的历史也应简单交代,因为它们与必修五中《玛雅文明的消失》和南非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对必修六中关于塞内加尔戈雷岛的奴隶交易也是一个简单而必要的铺垫。

其实,这些内容并非称得上“繁、难、偏、重”,关键是编写者怎样把握和拿捏。如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32开版本 《世界历史》(全一册)涵盖了上古文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历史。全书连带大事年表,仅仅175页,字数9万多。对于古代美洲和非洲的文明概况介绍仅仅五六百字,可谓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比现在课程标准各版本教材均要简约得多,并没有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

第三类知识点的补充,纯粹是从国情出发,反映中国特色。中国是亚洲大国,需要更加重视亚洲历史和周边国家的历史。与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初中历史教科书相比,我们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历史的忽略相当明显。以韩国2000年历史教育课程为例,其特点是对亚洲文明、特别是邻国文明的高度重视。比如在小学社会科课本中有关中国的篇章有24个,其中用近85%的篇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阐述,力图说明中、韩、日在历史、文化、风俗方面的相似和相互影响。在初中社会科初一初二课本中的约300页内容中,有近60页专门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亚洲古代史、近现代史部分的3个单元中,都首先介绍中国的古代文明。无论从地域、文化,抑或现实关系讲,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整个中学阶段对朝鲜半岛古代历史的完全忽视,从历史的相对完整性和外交工作的重要性来讲,应当说是较欠考虑的。

我们完全赞同不刻意追求初中历史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目前高中课程标准的深度和广度,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适当提高初中历史课程的要求,降低高中课程的要求,特别是充实初中世界历史课程的内容,使两阶段在内容和体系上能有机有序地衔接起来,填平那道较难逾越的鸿沟。如果背离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造了较大的断层,脱离了中国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教育实际,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步履维艰,很难达到理想目标。更为根本的问题是,如果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领导不充分估计初三年级世界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不能确保它的正常的高质量的教学,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特别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想将很可能长期尴尬地停留在“理想的”层面上。

注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第3页。

②参见笔者拙文“高中历史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历史教学》2004年12月。

③同上。

④李纯武《历史文稿选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7-120页。

⑤同上。

⑥下划线为作者所加。

⑦《英国、美国历史课程标准》,27 页。

⑧《美国、英国历史课程标准》,5页。

⑨下划线为作者所加。

主要参考文献: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纯武《历史文稿选存》,人民教育出社1997年,117-120页。

《世界历史全国标准:探寻通往今天之路》(扩大版)(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World History: Exploring Paths to the Present),美国中小学历史教学中心编,1994年。

《英国、美国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陈其(1950- ), 男, 江苏镇江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专业硕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硕士、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编审;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