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邓卫忠:历史教学要下里
邓卫忠、孙海文:我博写
邓卫忠:专制晚期政治形
邓卫忠:另类历史,别样
邓卫忠:《太平天国运动
邓卫忠:我的历史教学叙
邓卫忠:我的历史教育叙
邓卫忠:我的历史教育叙
邓卫忠:我的历史教育叙
邓卫忠:美苏争锋教学设
最新热门    
 
邓卫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2009-10-18 17:03:37  来源:邓卫忠
 

 

 

【基础知识】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反右倾”斗争;1959—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1957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能力培养】

1.  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道路的思考,培养学生判断或评价是非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

1.  通过十年探索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凡是能够正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误,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

2.  通过十年探索史特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课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首先向大家介绍两个人物。第一个隆重推出的人物是“田家英同志”(同时放映幻灯片)。有没有有听说过这个人呀?(有/没有)田家英曾是毛主席的秘书,1961年被派往浙江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当时的指示要求在浙江选择两个示范点进行调查——一个好的、一个差的。田家英一行到达浙江后便选择了嘉善魏塘公社作为示范点,一个——差的示范点。

接下来第二个出场的人物就是田家英等进行调查走访的六位魏塘公社的农户之一——王老五。他在调查人员的亲切而耐心的询问下描述了自己1956年以来的生活状况。

【讲授新知】

一、中共八大

材料:“……1956年办起初级社,……年收入现金65元(口粮款除外),这是解放以来,到手钞票最多的一年。……全家大小添新衣,做棉衣,购小农具,买日用工业品。猪肉也多吃,……咸鱼经常不断。1957年也是如此。生产好,收入多,吃得饱,力气足,觉悟也高了,心里很高兴。”

问:为什么1956年以来生活水平会提高?

答:因为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初步发展,生产效率自然提高。

讲: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投影显示“中共八大”的部分内容)

材料:一、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摘自“中共八大”的部分内容

问:下面,请大家结合教材并阅读屏幕上的材料,找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略)

讲: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因此,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量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这就意味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问:由此,中共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略)

讲:中共八大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问:那么,应该坚持怎样的经济建设方针呢?

答:(略)

问:哪一个字最关键呢?

答:“稳”。

讲:对。只有稳才能不至于乱,只有稳才有取胜的把握。

问: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及经济建设方针的论述对不对呢?

答:对。

讲: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八大的方针政策,毛泽东还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并在全党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号召全党要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过渡:有了如此正确的决策指引,甭说一个“王老五”收入增加,就是千百个“王老五”,他们的收入都会增加。这在田家英的回忆录中也提到:当王老五谈到这两年的时候,脸上浮现出掩饰不住的激动。但是,提到1958年的时候,王老五却多了几分唉叹……他到底唉叹了些什么呢?(请语文科代表朗读)

材料:“1958年公社变大了,原以为小社分这么多钱,大社更加有得分了,哪知道从此以后,年年没钱分,年年倒欠。肚皮吃不饱,出工也不出力了。”

     “生产作不了主,1亩田下谷种六七十斤,密得只见谷子不见田,结果每亩只收10多斤。搞深耕,买工具,花钱多,季节错过,过春节还在种冬麦。晚稻耘田的时候,上面说要积肥,不准耘田,结果肥料没有积,田荒了。”

“1960年最苦。……”

二、“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为什么从1958年开始,生活水平就不如前两年了呢?

    问:1956年、1957年还有富足呢,怎么到了1958年就吃不饱了呢?请大家结合教材找出原因。

答:(略)

问:1958年中共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略)

讲:请大家注意最后四个字“多快好省”。为了实现“多”和“快”,当时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吗?)

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这条总路线呢?

答:(略)

讲:从主观上说,总路线的提出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在经济建设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普遍的良好的愿望;但是,从客观上讲,“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的提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这条总路线违背了中共八大所坚持的“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过渡:由此,总路线的颁布,使“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于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轻率地发动起来。

讲:我们先了解一下“大跃进”,在工业上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用七年、五年甚至三年时间实现原定的十五年钢产量,要超英赶美。

问:这个口号能实现吗?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放映“大炼钢”视频)

答:片面强调以重工业为中心,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会威胁生态平衡……。

讲:这是“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而在农业上,同样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要求五年、三年甚至一二年达到原定十二年的粮食产量指标。面对这样一个不切合实际的“高指标”,基层又是如何执行的呢?我们结一起来看看这样几张照片——

(放映“深耕”照片)记得王老五说过,当时“农民在生产上作不了主”,也就是说要听领导干部的。但不知道是谁得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深耕二尺,积肥万担,亩产万斤”,也就是说,地挖得越深,积肥就越多,亩产自然猛增,于是开始了“深耕”。瞧,当时这地挖的足有一人高,埋下谷种后,能长出粮食来吗?(不能)

明明是不可能的事情,却偏要“打肿脸充胖子”。


(放映“卫星田”照片)瞧,这张照片,硬说这样深耕密种后,长出来的麦田可以承重一个小姑娘!这不是在吹牛嘛!有了这些类似的照片为证,原本不太相信的中央也信以为真了。于是,在1958年8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又提出了更高的指标,并通过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由此,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在伴随着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同时,“共产风”也刮了起来。

材料:“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北戴河会议决议》

问:那么,“共产”风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放映“人民公社化运动”视频)

答:严重影响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过渡:此时,党中央也察觉了这些问题。

三、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讲:为了及时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经验,纠正已经发觉的“左”倾错误,1959年夏中共中央召开了庐山会议。这次会议要求大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但是,由于当时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程度比较严重,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得到局部纠正,却仍然存在着一些“左”的倾向。因此,在会议讨论中,真正客观地、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的氛围并不是很浓厚,有些同志护短,不愿多谈缺点和教训,不能虚心倾听对“大跃进”的批评意见。于是,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显示《彭德怀给毛泽东的信稿》)

材料:“现是我们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紧张。……

过去一个时期,在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主要是:1.浮夸风气普遍地滋长起来。去年北戴河会议时,对粮食产量估计过大,造成了一种假象。大家都感到粮食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此就可以腾出手来大搞工业了。……浮夸风气,吹遍各地区各部门,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迹也见之于报刊,确使党的威信蒙受重大损失。2.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我和其他不少同志一样,为“大跃进”的成绩和群众运动的热情所迷惑,一些“左”的倾向有相当程度发展……”

——《彭德怀给毛泽东的信稿》

问:彭德怀的意见中肯吗?

答:这正体现了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

讲:但是,党中央却错误地认为彭德怀的上书是在向党中央“下战书”,实际上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表现。于是在会议的后期,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之后,在全国开展了“反右倾”斗争,这是建国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一次重大的失误,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问:“反右倾”斗争产生了哪些严重的后果呢?

答:(略)

讲:“反右倾斗争”在政治上错误地打击了一大批敢于讲真话、提意见的同志,助长了浮夸风、说假话的不良倾向,也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上来——1959至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问:还有哪些因素加剧了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形成?

答:自然灾害、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协议等。

讲:主观上,“反右倾”斗争的开展,使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已经认识到的错误的纠正工作中断下来,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客观上天灾和人祸,最终形成了三年经济困难局面。

问: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王老五说“1960年最苦”是因为什么?

答:因为1960年正好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讲:田家英同志听到这里也不禁皱起眉头。回到住处后,连夜草拟出一份真实反映情况的报告,总结了经验教训。

问:下面,请同学们先根据我们刚才了解到的情况,分析一下,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挫折的原因都有哪些?然后,我们再来对照一下田家英同志的报告内容。

答:(略)

(对照田家英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材料:一、怎样克服“五风”改变面貌问题。……二、自留地问题。……三、公社规模问题。……四、干部问题。……五、工业与农业比重问题。……六、政策指导问题。……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六十条》)

问:田家英的《六十条》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并首先在嘉善进行了试点推行。结果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一下这段记载——

材料:《六十条》在嘉善贯彻后,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发展,1962年至1965年全县粮食亩产每年递增100多斤,农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就是在十年“文革”中,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

                                                                      ——《嘉善县委党史》

 

 

 

四、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讲:由此看来,田家英的《六十条》试行非常成功,于是在全国农村进行了推广,并浓缩为八个字——“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1962年中共又召开了七千人大会。

问:七千人大会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答:(略)

讲:党中央的这些措施,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胜利完成。

过渡:从而在工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略)

【课堂小结】

    综观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十年建设中,由于出现了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违背了中共八大的正确论断,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了曲折,但由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战胜了困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此看来,总的方向还是向前发展的。那么,为什么在这十年中会既有曲折又有前进呢?因为这十年我们是在进行探索。所以,这十年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讨论】

今天,我们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今后的路还很漫长,任务也很艰巨。就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党中央重申了“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所学习的十年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