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张小华:唐诗反映的唐朝
顾忠华:再谈历史教学中
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
钟祖华:悬念设置在历史
唐少华:创造性思维与历
钮昕华:历史学习中的必
逝水年华:再谈历史教学
张志华:“演绎法”在新
彭兴华:教学叙事反思
殷松华:捕捉课堂“星火
最新热门    
 
黄孝华:《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4:57  来源:黄孝华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

 

编写: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黄孝华  审核:罗洪钦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8/42510/archives/2007/410550.shtml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识方面: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2、能力方面:通过对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认识,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分析、认识问题实质的能力;通过对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认识,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揭示事件的本质。

 

(二)过程和方法

1、学习本节知识首先要解读本节标题。本节标题包含有两个事件,并且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一、“预备立宪”是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表现;第二、本节内容历史事件发展线索也非常明显: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革命形势的成熟→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纷纷响应、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关于清朝统治的危机,既有远因,也有近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这些要通过对前面章节的学习总结出要点。

3、关于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材料,了解清政府“预备立宪 ”的真实目的和实质;同时,还要注意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我们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政策的调整,在坚持教材分析和观点的基础上,注意吸取不同的学术观点,对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

4、关于辛亥革命: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教材中的《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明确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从各历史事件的演进中了解到:革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和实质,使学生认识到:清王朝的封建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民族危机,革命是使近代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2、在引导学生学习武昌起义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武昌起义;(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难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分析评价。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示例]

导言一:1908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相隔仅一天。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住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不到三年,清朝真的完了,要回家的也真的回了家,难道当时说的话真的句句是谶语?

导言二:当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前一个十年的时候,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统治中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但它是不会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么,清王朝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作为主角的最后表演是什么呢?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又是怎样来实现它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使命的呢?今天,我们来关注这一历史问题。

导言三:回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以来的大事,自然过渡:①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开始革命活动);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③1911年(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④1911年还发生了什么?……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子目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

〖导学引思题〗

1、清末“新政”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其目的是什么?它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2、何谓“预备立宪”,其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3、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其后果怎样?

4、如何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思维提示〗

1、关于“新政”,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节(阅读课)第73页第二自然段相关文字去了解,重在分析它的客观进步性。

2、关于“预备立宪”要简要介绍“预备立宪”的背景,以提问方式回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以及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历史作用,说明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关于对“骗局”的理解,在指导学生阅读“预备立宪”活动经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证据回答。

4、“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重要表现,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问题的本质。

〖归纳点拨1〗

要点:

(1)背景和目的:清末“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当时,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腐朽的清政府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的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2)内容包括: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教师分析)从1901年清末“新政”的内容来看,只是涉及了一些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变革,属于政治方面的问题只字未提,“新政”根本没有触及到封建生产关系,目的只是以“新政”为幌子,来最终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故“新政”不可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反而加剧了社会的矛盾,清政府的统治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声中岌岌可危。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新政”的内容中也客观上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归纳点拨2〗

(可引用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所讲:“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要点:①概念:“预备立宪”即清政府只要是摆出实行立宪 的架势,至于何日真正实行立宪,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②目的和实质:1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归国后,指出“立宪”的真正用意: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

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消灭革命党人,维护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这充分说明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

 

〖归纳点拨3〗

(1)骗局的四点说明:①慈禧太后接见出洋考察宪政的大臣说的话;②载泽等考察归国后密奏立宪的三大好处;③《钦定宪法大纲》对皇帝权力和人民义务的规定;④责任内阁的人员构成)

(2)要求学生归纳“预备立宪”的后果:清政府空前孤立。表现为:①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②汉族官僚离心。

 

〖释疑点拨4〗

要点:

(1)从主观目的来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消除统治危机。

(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3)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4)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的矛盾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在根本影响上,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

 

 

 

子目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过渡)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不但使自己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还让广大民众更看清了它的反动本质,更加坚定了推翻清王朝的决心,一场对清王朝的总决战开始了……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

〖导学引思题〗

1、为什么历次革命党人的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却获得了成功?

2、简介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

3、怎样看待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这说明了什么?

〖思维提示〗

1、要从必然性和偶然性两方面总结辛亥革命在武昌首先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四川为中心的保路运动是一次群众性的收回路权、反对卖国的斗争,它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这是偶然性;而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长期的准备则是武昌起义首先取得成功的必然所在。

2、关于武昌起义后国内的革命形势,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明了:在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讨论点拨1〗

(教师依导学引思题引导学生讨论,步步深入)

(1)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都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1895年广州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的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等)

(2)上述革命党人发动的这些武装起义均告先后失败,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发动和依靠群众,缺乏群众基础;只单纯依靠会党、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

(3)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其条件有哪些?

(偶然性:四川的保路运动。必然性: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良好的群众基础;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长期的准备。)

(4)可是武昌起义尚未发动时,由于偶然的因素,起义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计划泄露,起义领导散失,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革命仍取得了成功,关键因素是什么?

(湖北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在师生达成上述共识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归纳)

学生归纳课文中武昌首义成功的“特殊性”,教师指导细化历史内容,把握关键点: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近代学堂→知识分子群;②列强较早入侵+帝、封掠夺压榨→有革命群众基础;③长期起义准备+宣传、组织新军→形成相对优势

 

〖归纳点拨2〗

教师简介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狭义上讲,武昌起义发生旧历辛亥年,它又是革命党推翻以武昌起义为开始的清王朝统治的重要革命斗争,故称辛亥革命;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讨论点拨3〗

(教师根据导学引思题,采用剥茧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步步深入,从而分析出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1)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纷纷响应,观察“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革命空间分布有何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特点:革命多发生于南方各省。南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早,发展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强。主要原因:南方是西学东渐的前沿,民主革命思想有一定群众基础。)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和“同盟会国内支部和分会示意图”,得出同样的历史结论。

(2)武昌起义成功后,发生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革命党人流血牺牲夺来的政权轻易地拱手让给了旧军官黎洪元等人,是何原因?

(客观原因:变故事起仓促,使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失去上级领导;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斗争经验,幼稚软弱)

(在师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达成共识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辩证地认识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发展)

要点:(1)看待:革命形势发展,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

(2)说明:腐朽事物必将灭亡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必然规律;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中国封建势力仍十分顽固,中国民主革命是艰巨和长期的斗争。

 

3、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20世纪初,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削弱了清政府统治力量,清政府的的“预备立宪”又使自己空前孤立,多种因素造成了辛亥革命形势的成熟。以武昌起义为开始,革命开始以摧枯拉朽之势发展,许多省宣布脱离清朝而独立,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但我们也要看到,许多独立省是立宪党人和旧官僚投机革命的结果,这不禁使我们对革命的前途产生一丝担忧。

 

〖知识网络〗

 

〖方法技巧〗

学习本节课首先要解读本节标题。本节标题包含两个事件,并且存在因果关系。“预备立宪”和“新政”以及四川的“保路运动”,都是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表现。其次,本节内容历史事件发展线索也十分明显,学习时,可采用顺承记忆法,即:革命形势继续发展→革命形势成熟→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拓展延伸〗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家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立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二:亲贵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公爵载泽,有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自由思想”的亲王民政部尚书善耆,有历任两江总督的直隶总督的端方……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后来摄政王的载沣……为什么这些身居高官的亲贵人物,会成为立宪派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与推动者?从一般原因而言,作为中国人,他们与国内的绅士官僚一样,深受内忧外患的刺激……他们深信,中国只要仿效日本实行立宪政体,就可以日臻富强。从特殊原因而言,在这些满清权贵中的核心人物看来,立宪不但可以消除革命派的威胁,而且改革一旦取得实效,将使满族人建立的王朝重新取得汉族人的信任,清王朝也就可以长治久安。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三:立宪实行,越速越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现在日日言准备,遥遥无期,臣恐革命党人为患是小,现在日法协约、日俄协约,大局甚是可危。各国视中国能否实行立宪,以定政策,愚臣以为万万不可不速立宪者,此也。

——摘自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

请回答:

(1)分析在清末预备立宪风潮中,不同政治力量倡议立宪的相同和不同目的。

 

(2)说明清末预备立宪破产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相关知识,共两问。第一问关键是要抓住“不同政治力量”具体是指什么,从材料中可知主要是指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亲贵立宪派以及实权派官僚,至于其目的的异同就容易得出了。第二问要求根据材料和书本知识了解清末预备立宪破产的原因,具体地来讲,主要是立宪运动的成分相当复杂,难以协调一致,而且在当时也缺乏充分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讲,则是由于中国的“两半”社会性质。从这充分地说明了君主立宪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答案:

⑴同:希望通过实行立宪使中国强大起来。异:以康有为为代表资产阶级立宪派希望在中国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亲贵立宪派的目的在于消除革命派的威胁,使清朝统治长久延续下去;实权派官僚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外国势力的威胁。

⑵立宪运动的成分复杂,不同的政治势力的动机差异甚大,难以协调一致。立宪运动仅限于少数的贵族、官僚和资产阶级分子,缺乏充分的社会基础。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道路,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例2]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存在着哪些进步的政治倾向?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各阶层在这些政治倾向上表现出怎样的分歧和一致性?试结合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有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解析:本题的核心是“政治倾向”,围绕它回答其“进步的”、以及其所表现出的“分歧和一致性”,并要求结合有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有不同的阶层,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维新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上层,革命派所代表的则是中下层。由于二者同属资产阶级,都有其革命性的一面,即都主张反帝反封,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资本主义,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行动的许多方面存在着一致性;但由于它们分属不同的阶层,二者又存在着分歧,这主要是: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革命派则主张民主共和。

答案:

(1)进步的政治倾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2)分歧:①维新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变法维新,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实行三民主义,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历史渊源的立宪派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系、斗争手段以及对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发生了大争论,进一步宣传各自的思想。

一致性: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运动,先后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步斗争的主流。②在清政府“新政”失败和“预备立宪”骗局破产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在总体上立宪派对清政府大失所望,促使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对抗清政府的问题上趋向一致。③武昌起义发生后,立宪派和革命派联合起来控制各地政权,共同促进了清朝统治的瓦解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而立宪派与革命派向袁世凯的妥协退让反映出二者本质上的软弱性和一致性。

 

 

 

4、当堂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变式题)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其根本原因是(D)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捐税,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解析〗“新政”的实施,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答案:D

 

2、(2002年北京、安徽春季卷)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后,于1906年(C)

A、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B、裁撤军机处

C、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D、设立责任内阁

〖解析〗考察学生对清政府“预备立宪”过程的识记情况。答案:C

 

3、(1999年全国,1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D)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丰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清末“预备立宪”本质的认识,是最佳选择题。可从清政府的政权性质、颁行的《钦定宪法大纲》的规定及皇族内阁等内容进行判断。答案:D

 

4、(2001年广东、河南卷)在武昌起义中,湖北的立宪派首领曾经(C)

A、积极配合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B、与清政府暗中联络反对革命

C、用和平方式取得军政府领导权 

D、杀害革命党人取得军政府领导权

〖解析〗首先排除B、D,B不符合史实;D是指湖南。据知识可知,立宪派是投机革命,而不是“积极配合”。答案:C

 

5、(原创题)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者成立的革命政权是(C)

A、中华民国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湖北军政府  D、湖北咨议局

〖解析〗考察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答案:C

 

6、(变式题)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政权是(C)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政权 

B、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

C、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D、代表工农利益的革命政权

〖解析〗从湖北军政府的成员组成可知:它是一个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答案:C

 

7、(创新题)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D)

A、武汉地区群众基础较好

B、革命党人在武汉做了长期准备

C、武汉地区革命党人的力量最强

D、武汉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解析〗武汉地区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这是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答案:D

 

8、(原创题)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都督,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D)

A、革命党群龙无首  B、起义士兵幼稚无知

C、有“资历”才能号召群众

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解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答案:D

 

9、(创新题)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B、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C、资产阶级运动由改革向革命转变

D、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改革失败后转向革命

〖解析〗由所学历史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改革失败后转变为立宪保皇派,他们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反对和仇视革命。答案:D

 

10、(变式题)1911年底,辛亥革命迅速发展,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是(D)

A、帝国主义破坏  B、袁世凯被重用

C、缺乏有威望的革命领袖  D、没有从根本上彻底铲除封建势力

〖解析〗 “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是指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他们控制了大部分政权。答案:D

 

 

 

 

五、资料链接

维新派与清末立宪派的异同

中国的维新派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着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改革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清末立宪派也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一个政治派别,在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的情况下,他们一方面希望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害怕革命危及其自身利益。作为资产阶级两个派别,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也存在区别。

首先,作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代表,他们都希望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他们都与封建势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希望依赖封建王朝这一政治框架达到目的,他们的主要政治共同点表现为:

(一)他们都主张在维持清王朝统治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政权的组织形式,即实行君主立宪的办法达到参政议政,实现政治目的。

(二)他们都不敢不愿发动群众,甚至仇视人民革命,认为中国人民万分复杂、水平低下。维新派因害怕群众运动会危及其利益而投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立宪派甚至认为历史没有依靠群众进行革命而能成大事者,认为其结果必然是“举身家国同葬耳”。

(三)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都注重用宣传教育等手段传播西方的文化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尽管如此,由于所处的时期不同,两者在政治观点上也有不同之处。如:19世纪末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而清末立宪派主张立宪主要是为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以维护他们自身的既得利益。另外,维新派一直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己任;而清末立宪派在看清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后,其中一部分人走上了与清政府直接对抗的道路,20世纪初他们掀起的收回利权的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政府,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加速了清王朝灭亡。

其次,从组织万分看,构成这两个派别的大都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开明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两者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都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都受过正规的封建传统教育,都存在着思想保守、观点陈旧的特点,他们所经营的产业、资产也大都依托于封建国家。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期不同,两者的组成成分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维新派主要是由少数资产阶级上层代表、开明地主及其知识分子构成,他们力量弱、基础薄,故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有限;而20世纪初出现的立宪派,除了上述成员外,还有一部分是清政府要员,他们操纵中央或地方的实权,影响颇大。如:当时最有实力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就极为提倡清廷“变更政体”,建立在雄厚实力基础上的立宪运动,其范围、影响都较维新运动大。维新运动时地方官员很少响应,而立宪运动兴起后,地方各省都设立咨议局,为召开国会、设立内阁作准备,一时间立宪之风启蒙及全国。

再次,清末立宪派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延续和发展,大分部清末立宪派人士是由维新派演变而来的,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19世纪末极力主张维新变法,到20世纪初又极力推崇立宪。可以说,19世纪末出现的维新运动为后来的立宪运动兴起在思想上、人员上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也可以说,立宪运动发展了维新派的思想,客观上更深更广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最后,作为资产阶级上层代表 的维新派、立宪派与作为资产阶级下层代表的革命派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正是维新派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传播了西方的思想文化,为革命派的形成作了思想准备;也正是维新运动的失败警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使他们开始寻求新的解救中国的方法,从而走上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是终促成了革命派的形成。

(二)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立宪派与革命派也没有本质的不同。首先我们应看到两者的根本利益一致,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只是革命的手段和方式;其次立宪派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如前所提到立宪派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其中的保路运动则直接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条件。就是在革命过程中,立宪派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武昌起义后建立的两派共同执政的湖北军政府即是明证。

 

 

 

听政·摄政·亲政

听政:封建王朝时代,因皇帝年幼不能独立处理国家政事,由皇太后代理朝政。当皇太后在大殿接见大臣时,在其座前挂一线纱幕帘隔开,故称垂帘听政,简称听政。如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亦称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

摄政:封建王朝朝代,皇帝幼年嗣位,还没有单独行使统治权力的能力,往往择其亲属中血统最近、又具有一定声望和地位的人,代理皇帝行使权力,称为摄政。如1908年,光绪帝死后,由两岁的溥仪(即宣统帝)继位,其生父醇亲王载沣摄政,总揽大权。

亲政:封建王朝时代,皇帝成年后亲自处理裁决政务。皇帝幼年即位,由皇太后垂帘听政或由亲王摄政,待皇帝成年能自己行使统治权力时,便由皇帝亲自处理裁决政务。清代制度,皇帝开始亲政时要举行大典,表示听政或摄政的结束,亲政的开始。

 

 

辛亥革命中“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成因及影响

原因:①革命党人的长期活动和领导。同盟会成立后,在国内设立5个支部,辐射邻近省区,深入新军、会党中开展思想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为后来各省的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立宪派的迅速成长和倾向、参加革命。1909年,清政府被迫在各省成立咨议局,其领导权几乎全为立宪派控制,立宪派利用这一合法机构,开展活动,扩大自身权影响。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笼,使立宪派大失所望,随之内部分化,相当一部分意在推翻清朝,与革命党人形成默契。③部分汉族地主背离王朝加入独立浪潮。在预备立宪中,满洲贵州极力打击汉族地主、官僚势力,结果造成了汉族地主、官僚对清王朝的背离。“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局势不是因为有一个强有力的资产阶级政党统一领导发动的结果,而是多种各怀目的的政治势力作用的结果。

    影响: ①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各省独立使清王朝的基础严重动摇;南方各省的独立,使清王朝丧失了重要的财政来源;各省的独立,使列强对清王朝丧失了信心,转而扶植新的代理人,随后袁世凯东山再起,重掌大权,逼迫清帝退位。②导致民国初年地方势力坐大。宣布独立的各省政权,大多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所操纵,他们控制地方财政,不上缴中央,对中央命令敷衍塞责,实为独立王国。③导致革命后新政权建设的困难,清王朝被推翻的过程太迅速、容易,革命派没有建立强大的军队作为新政权的基石,也没有造就一个为建设新政权所必需的较为成熟的领袖集团,这些使得新政权很快易于军阀集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