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张小华:唐诗反映的唐朝
顾忠华:再谈历史教学中
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
钟祖华:悬念设置在历史
唐少华:创造性思维与历
钮昕华:历史学习中的必
逝水年华:再谈历史教学
彭兴华:教学叙事反思
殷松华:捕捉课堂“星火
王升华:关于中学历史教
最新热门    
 
张志华:“演绎法”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时间:2009-10-18 17:53:23  来源:张志华
 

     原创:“演绎法”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中学 张志华
 

    新课程之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材体例,体现了全新的教材编写理念,它按照知识模块和学习专题编写,不再强调历史学科自身严密的知识体系,而是完全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时代性。教材编写的全新变化,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逼迫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新课程历史教学的诸多方法中,笔者认为“演绎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谓“演绎法”,简单地说,就是教者首先要把某一节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清楚,吃透纲目之间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不惜花费时间,以精炼简约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从宏观上概述、推演本节知识的来龙去脉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最后才正式开始讲授具体的、微观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在具体知识讲授之前,先给学生建构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在这个知识框架之下,再讲授具体的、微观的知识内容。这样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就是演绎法。很明显,采用演绎法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从学生这头看,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由于教师在具体知识讲授之前,已经从宏观上交代了本节教材知识的主要内容以及纲目之间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宏观知识框架作铺垫,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内容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显得很轻松。第二、从教师这头看,它能锻炼教师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便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用演绎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吃透教材,为此它逼迫着教师全身心地去钻研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最终能够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境界。在对教材科学处理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就必然流畅明快,轻松自如,能够轻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讲授“宋明理学”这一部分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内容多,特别难教难学,如果采用演绎法,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采用演绎法,可以这样来导入新课:“同学们,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以后,儒学的权威性和正统地位开始遭到严重削弱。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魏晋时期谶纬迷信和玄学的流行,冲击着人们对儒学的信仰;第二、魏晋时期道教佛教广泛传播,更是强烈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道教和佛教为何能够广泛传播呢?究其原因,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人民群众生活极其痛苦,他们迫切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道教和佛教的教义中诸如得道成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人生是苦、忍耐顺从等思想正适应了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大大削弱了民众对儒学的信仰。第三、儒学自身的局限性,也严重制约着民众对儒学的信仰。早期儒学以“礼”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清规戒律,规定民众必须无条件严格遵守,至于这些清规戒律的合法性以及民众为何要严格遵守,缺乏理论说明,这种缺乏理论性、思辨性的缺陷,也加大了民众对儒学的怀疑。特别是唐朝末年及五代之后,由于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藩镇割据,早期儒学所宣扬的封建纲常礼教遭到全面破坏,更使民众不断对儒学提出质疑,儒学的正统地位遭到进一步削弱。面对儒学的困境,儒学知识分子纷纷起来,倡导振兴儒学。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到了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正是在这场运动中,理学孕育而生。那么,北宋士大夫们是如何复兴儒学的呢?说来也很简单,他们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创立了‘天理’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他们把儒学所宣扬的忠、孝、节、义等纲常礼教统统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来说明,这样就增强了儒学的理论性、思辨性和权威性。具体说来,他们认为‘天理’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忠孝节义等纲常礼教是‘天理’与生俱来就带有的美好品质,因此‘天理’产生的万事万物也天生就带有忠孝节义等美好品质。但是由于受后天的物欲的困扰,人的美好品质受到蒙蔽,所以人人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去除物欲,归于天理,即‘存天理,灭人欲’。对君主而言,就是要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勤政爱民;对普通民众而言,就是要抛弃功名利禄,克服物欲,甘于贫困,而一心遵守封建纲常礼教。只有这样做才是符合天理,否则就是天理难容。这样一来,从神圣的‘天理’的高度来解释儒学纲常礼教,就大大增强了儒学纲常礼教的合法性、神圣性和权威性,使儒学更具理论性、思辨性和权威性。这样,经过北宋士大夫们精心改造的儒学,我们就称之为理学,或新儒学。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讲‘宋明理学’”


    很明显,这段导入新课,虽然花时较多,但是,它预先从宏观上揭示了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宋明理学与早期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而且一气呵成,丝丝入扣,逻辑性强。在此基础上,再来讲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北宋五子的主要思想和影响等具体内容就不显得突兀,而是明快流畅,简单明了。反之,如果不采用演绎法,而是根据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来讲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北宋五子的各自思想,就显得断断续续、疙疙瘩瘩、零零碎碎、不成系统。

 
    当然,演绎法主要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点之间联系比较密切,系统性特别强的情况,不可处处用之。广大同仁不妨一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