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龙民:战争造就了美国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
曾甫民:初中历史教学如
孙爱民:“节日”教学的
刘兴民:战后台湾中小学
周育民:中国近现代史纲
周育民:回应北京几位历
梁子民:学习历史和思考
魏恤民:追求有效的历史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
最新热门    
 
孙爱民:“节日”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6:12  来源:孙爱民
 

 

授课教师:孙爱民  奉贤中学

授课时间:2006年10月27日  周五

授课班级:高一12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分析,了解节日类型,知道节日分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节日的不同类型、产生及演变;结合材料与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找到影响节日发展演变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懂得节日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变迁和文明的交流。

 

[重点与难点]

重点:节日的类型。

难点:影响节日演变和发展的因素。

说明:

1.分析节日的类型,理解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为讨论影响节日发展的因素作铺垫,故为本课重点。

2.节日演变和发展涉及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宗教信仰、文明交往等因素,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出示节日短信,让学生判断后进行列举分类。在分析学生分类的基础上,引入教材中的节日分类方法。(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用科学性和历史性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会分类方法。)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节日形成发展演变的因素。(4段材料,古代节日的主题及其原因,近现代节日的变化及其原因,既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又很好的通过文明史的视角来分析节日的演变与发展。)

3.讨论节日的功能、价值。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传统节日的历史内涵与时代内涵。(本环节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感悟我们要过体现时代精神的节日。)

 

 

 

[备课说明]

节日是社会风俗的一部分,通过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到节日的类型和标准,以及影响节日形成发展演变的因素。既要体现节日发展的历史感,又要有文明史的视角分析,所以以材料引领教学,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节日历史感的问题,补充了教材的不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节日是我们这节课共同来讨论的主题,在节日里,一般都有大大小小的活动。同学们有没有在节日里收到一些节日短信呢?有。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短信应该是什么节日中收到的呢?

材料:像天空的繁星,灿烂美丽;像清晨的小花,清新绚丽。朋友,用心去体会,秋风会把我的祝福带给你,愿幸福和快乐永远陪伴你,愿你好好享受国庆长假!

我是粽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记得给我发信息不然粽子噎死你!

We all like having you as our teacher. You have our respect and gratefulness. Happy Teacher's Day!

你是馅我是面不如作个大元宵;你是灯我是纸不如作个大灯笼;你情我愿庆佳节!欢欢喜喜闹花灯!

我愿化作圣诞树上飘落的雪花,为你送上温馨的祝福!我愿化作平安夜里的钟声,给你带去平安问候!情满朝晖!

 

(国庆节、端午节、教师节、元宵节、圣诞节。)

大家对这些节日都比较熟悉,那么除了这几个节日外,你还能列举哪些节日呢?(情人节、七夕节、清明节、开斋节、愚人节、儿童节、国庆节、建军节、春节、泼水节、世界环境日、世界艾滋病日……)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对这么多的节日,我们该如何进行分类呢?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呢?请同学们考虑一下。

生:中国的,外国的。

师:按照国别来分,有一定的科学性。

生:汉族的,少数民族的。

师:按照民族来分,在中国有56个民族,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分类方法。

生:传统节日,新兴节日。

师:按照节日的时间长短来分,也可行。

生:按照月份来划分,按照阳历公历来划分,按照放假不放假来划分等等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这些分类方法大部分是比较科学的。那我们的课本是怎样分类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阅读一下课文,看看按照民俗学的标准如何进行分类?

学生看书1分钟左右。

 

新课教授:

我一边引导一边写板书。岁时农事节日,那么都有哪些节日属于岁时农事节日呢?同学们肯定会按照教材来讲中秋节、重阳节、元旦、冬至等,我趁机说岁时农事节日是产生在生产实践中,人们慢慢熟悉了自然环境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的关系,发明了历法,按照历法来安排农事活动,所以说二十四节气都属于岁时农事节日,用来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比如一些农谚: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古人特别重视的一个节日。立春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我们自古以农立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所以天子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与东郊,后来还举行鞭春之礼,旨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除了中国的岁时农事节日外,课本提到外国的了吗?(甘蔗节,玫瑰节,插秧节)

 

第二种是什么节日?宗教祭祀节日。比如哪些节日属于呢?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

第三种是什么节日?纪念庆贺节日。比如国庆节、儿童节、春节。

过渡:好,现在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节日分类方法,下面我们来追溯一下节日的起源?请同学们来看这两段材料。

 

 

 

[材料一]  据《礼记·月令》的记载,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活动,实际上,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形成的。……再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别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陈江《略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每年6月17日或18日,尼罗河水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人们便举行一次欢庆,被称为“落泪夜”。8月,当洪水漫过河床堤坝淹没土地的时候,人们还要庆祝一次,庆祝泛滥的河水为两岸的土地带来肥沃的泥土。古时的庆祝活动,法老本人、文武群臣和宗教首领都要参加,与民同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喜气洋洋,云集一处。祭司手托尼罗河神的木雕像,并将它放在岸边。

——摘自《埃及尼罗河泛滥节》

 

    问题1: 从上述两段材料来看,古代节日的主题主要反映在哪两个方面?(2分)

 

    问题2: 古代节日的主题大多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师:慢慢的给学生读材料,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2分钟

生:主题主要反映在岁时农事和宗教祭祀上。

师:请把的理由说一下好吗?

生:中国的节日是岁时农事和祭祀,外国埃及的也是,所以就是这两种。

师:这个题目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问古代节日的主题,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回答。那么为什么古代节日的主题大多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呢?原因是什么?

 

生:中国是大河文明的国家,以农业为主,重视农业生产,所以有岁时农事节日;科技不发达,生产力低下,不能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以为是神灵在保佑,所以有了祭祀节日。

师:很好。首先我们是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决定了岁时农事节日的存在。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解释自然界中的种种变化,因而形成万物有灵的观念。人们每年都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供奉天帝、祈祷神灵、祭奠祖先,以达到驱恶避凶的目的,由此形成了宗教祭祀节日。

 

引导:同学们想一想,现在我们也从事农业生产,为什么不在岁时节日的事后大张旗鼓的宣传呢?

生:因为现在科技生产力提高了,人们有更多的手段来换取生活资料,不在需要祈祷神灵来保佑了。

师:也就是说,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没有那么强了,不再需要节日来庆祝丰年,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种植,就能有好的收成。

 

过渡:这说明节日有了变化,那都有什么变化呢?请看材料3、4.

[材料三]  我国现有的法定节日有10个,分别是:新年(西历1月1日)、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其中只有春节属于传统文化节日。其他节日,或来源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国庆节),或与国家、政府的行政设定有关,有的则是采用国际公例,总之多是近、现代发展形成的历史产物。

——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材料四]  20世纪六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到六十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其中绝大多数国家把独立的那天定为国庆日或独立节。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第六卷整理

问题3:从材料三、四来看,近现代以来节日的主题较之古代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问题4:哪些原因导致了近现代以来节日主题的变化?(4分)

 

 

师:请同学们稍微讨论一下这两个问题。

师:古代的节日大部分以岁时农事和宗教祭祀为主题,发展到近现代以后,主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纪念庆贺节日,问题比较简单。那是哪些原因的导致的呢?

生:科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不用去依赖自然环境,也不用去祭祀神灵。

师:这说明时代进步了。一开始人们处在农业时代,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谋生手段,现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什么时代呢?

生: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师:所以,时代变化了,节日的主题肯定也会随之变化。(板书:时代的变化)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再来看看材料。

生:民族独立运动的节日。

师:很好。近现代很多殖民地国家独立了,他们在争取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需要追求本民族本地区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说明,人们在关注物质文明的同事,对什么方面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呢?

生:精神文明。

师:对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中国特别重视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和春节,放假天数都比较多,这就是重视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表现。

师:还有吗?刚才有同学说世界环境日,世界艾滋病日,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主题日呢?

生:因为成为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了。

师:对,这些问题成了威胁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引起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这也是时代的赋予。

通过这两段材料,我们对古代、近现代的节日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那同学们在进一步的想想,现在一些节日还没有到的时候,很多地方很多人就早早为节日忙碌张罗起来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种洋节日“琳琅满目”,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而在传统文化复兴思潮的激荡下,各式民族传统节日及仪式也竞相“复活”,如成人礼、祀孔、炎黄公祭等,还有持续不断的元宵、清明、“鬼节”、重阳等。在这些热热闹闹的节庆面前,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人们为什么需要节日?节日有哪些功能呢?节日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来过节?

引导:同学们都喜欢五一、十一?为什么呀?

生:因为可以放假。放假之后可以有哪些活动呢?可以休闲娱乐,可以身心放松从压力中暂时解放出来,获得休息和调整,这就是节日的休闲娱乐功能。

假期里你会一直待在家里吗?不会,会出门购物、餐饮,或者旅游是不是,这就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像现在很多地方发展旅游经济,这是节日的经济功能。

作为个人有这样的活动,那作为国家呢?作为集体呢?在国庆五一时,会有大型的庆祝活动,来纪念国家的诞辰,比如今年国庆节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为了纪念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这属于政治功能。

宗教功能主要是针对于什么节日来说的?生:一些宗教性的节日,通过节日可以强化宗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文化功能呢?民族国家最易被识别的身份标识往往不是肤色、主权或制度,而是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节日起着连接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间的桥梁作用。它既记录、承载历史,也能通过唤醒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温情而复活历史。民族复兴的动力是民族意识复兴,而民族意识的认同在深层次上是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节日仪式的背后不是别的,恰恰是能够体现民族文化认同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道德品格。这就是节日的文化功能,她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师:很好,大家说的很有道理,节日的功能很多,她既记录历史,又能承载历史,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而且,通过过节,把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联系起来了,起到了桥梁作用。

每个节日都具有自己的独特内涵,我们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请看材料:

 

材料五:国庆节记忆着国家创立的艰辛和发展的不平凡,能够起到回忆历史、聚合认同的功能;劳动节表达的是对劳动以及劳动者的敬意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团结与共勉;儿童节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怀和期待;青年节则寄托了对青年责任和使命的厚望;妇女节则反映了国家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重视以及社会对妇女的尊重与关怀。

材料六:父亲节、母亲节是子女对父母感恩以及与父母加强沟通的节日;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则包含着国人对团圆、幸福生活的眷恋与向往;清明、寒食、中元等节日则寄托着我们对先人的缅怀。

——何爱国《节日滋养我们的灵魂》

师:我们先来研究材料五。你们看,列举的这些节日在节日内涵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关键在于找出关键词。

生:主要的国家希望什么什么。

师:也就是说,这些节日反应了国家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塑造理念,是把。像国庆节、儿童节、青年节。那材料六呢?

生:跟国家关系少了,是一般的民众的要求。

师:恩,是民众对生活价值和意义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小结:

由此可以看出,节日或者代表了民众对生活价值和意义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或者反映了国家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塑造理念。那么今天更需要纪念的应该是哪种节日呢?

 

 

 

我们需要节日来滋养我们的灵魂。既然节日寄托了人们的价值关怀,那么我们需要纪念的节日就应该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节日。古代的节日与外国的节日,如果有助于我们体认时代内涵,我们不妨过一过。各种法定节日,由于能够体现国家的意志,国家有权力、有责任进行规范。各种非法定节日,包括各种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少数民族节日及外来节日,则主要由社会或个人自主去体验,国家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舆论引导。

仪式不仅仅是形式。节日仪式更多的是在表现节日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诉求。节日无疑具有大众娱乐,甚至令人精神解放、狂欢的一面,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精神升华与人文体验的一面。当前应该警戒节庆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重利润、轻价值,重经济、轻文化,重吃喝与娱乐、轻社会人文关怀的倾向。节日及仪式是庄重的,需要我们认真参与。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结构严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文明史的要素,从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宗教信仰等角度来分析节日的发展演变;导入新课通过短信的方式,很新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达到了让学生通过生活来思考历史的目标。

 

遗憾之处在于节日的分类,没有点出节日后来基本上发展成综合性的节日。而且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点忽略,板书的设计虽然体现了本课的基本知识点,但是没有机构式的板书的效果好。如果能在文明史要素分析中再详细分析文明交往在节日发展演变中的所用就更好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