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蒲涛:必修二选择专项训
姜涛:中国近代史的再认
刘英涛:专题复习:对中
刘正涛:夏商周的政治制
刘正涛:从汉至元政治制
刘正涛:秦朝中央集权制
马松涛:你不是一个人在
王涛:人民版《百家争鸣
刘英涛:中国民族资本主
刘正涛从汉至元*制度演
最新热门    
 
刘正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7:03  来源:刘正涛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设计

[学情调查]

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秦统一中国后所采用的主要统治措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内容。秦始皇个人既是学术界研究得比较深入的一个历史人物,也是当前影视剧选材较多的一个人物。学生对本课内容比较熟悉,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分不清艺术创作与真实历史的界限,把影视文学创作中的秦始皇形象与真实历史中的秦始皇画等号,不能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及其膨胀的过程,探讨其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秦到清,尽管王朝持续更迭,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政治机构却一直延续下来。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是我们解开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钥匙。故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概念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等。

2.了解专制主义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组成,知道秦朝政府组织中的权力分配情况,认识到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两对重要矛盾。进一步明确,秦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将继续发展、膨胀。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比如用《西周分封示意图》与《秦朝疆域及主要建设示意图》帮助掌握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背景。

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3.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上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完成作业:(1)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怎么样?(2)商鞅变法对秦国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背景。作业可以通过展览、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1.秦统一中国

情景创设:播放歌曲《秦始皇》,歌词:“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

问题设计:这首歌里的“我”是指哪个历史人物?他做了什么事情?

思考问题,发言讨论。 对秦朝统一中国历史进行简单回顾。

2.秦朝对中国的统治

情景创设: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问题设计:秦朝是怎样统治中国的?秦始皇创立、实行了哪些政治制度?

①政治上确立皇帝制、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②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修建驰道,开通灵渠;③文化上,统一文字;④焚书坑儒;⑤军事上,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攻打越族。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结合自己以前所学知识及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了解秦朝统一中国后的统治措施,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设问: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①君主世袭制相同;②中央官制更为完备,主要职能部门分工明确;③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④皇帝至高无上,掌握实权比夏商周时期的天子更大。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讨论发言。 掌握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概念,懂得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资料引入:①丞相官职名称的含义;②秦汉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设问:①皇帝与丞相之间的权力分配是怎么样的?②皇帝是否完全不受任何约束?③秦朝中央与地方关系怎么样?地方官员有没有可能不受中央约束?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来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阅读课本,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了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还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矛盾,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背景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节选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政府,在一个统一政府里,便不能没有一个领袖。中国历史上这一个政治领袖,就是皇帝。这皇帝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在中国传统政治里,皇位是世袭的──父亲传给儿子。……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以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郡太守不能把郡太守的职位传给他儿子,县令不能把县令的职位传给他儿子。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不过在那时,还留下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皇室和政府的关系。皇室是不是即算政府?若把皇室和政府划开,这两边的职权又怎样分?这是秦汉时代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此下中国政治史上一向要碰到的一个大问题。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皇权和相权之划分,这常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因此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实在是丞相。依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就如现俗称嫔相,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嫔相代理来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义,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该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来代理,皇帝可以不负责任。为什么又叫宰相呢?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的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作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这在周官书里的天官冢宰的职权,便是如此的。但现在的宰相,他既要掌管国家政府的一切事情,他再没有工夫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设有一个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这个人就住在皇宫里。那时凡具中字的官,都是指住在皇宫的。皇室的一切事,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如实则皇室一切事仍得由宰相管。从另一方面讲,宰相的来历,本只是皇帝的私臣,是皇帝的管家,自该管皇宫里的事。那是封建旧制遗蜕未尽。但从另一方面看,只好说,皇帝也不过是政府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宫廷事,也归宰相来统治。那时,皇帝有什么事,交待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这是当时皇帝与政府关系之大概。

(海南省海口市实验中学  许敏)

 

 

课改沙龙

本教学设计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同时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来,着重探究了“中国古代中央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尤其是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得出“中央集权制度中还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矛盾”的历史结论,为下一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下面的几个问题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值得进一步探究:

1.在讲清郡县制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同学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培养学生多角度比较能力,如: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能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如“皇帝名称的由来”“秦阳陵虎符”“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辩论”等,在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在此基础上突破“中央集权制度中还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矛盾”这一教学难点。

3.引导学生收集秦始皇的历史资料,采用辩论的方式,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秦始皇和“不恤民力、专权残暴”的秦始皇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试着为秦始皇写一篇小传。通过对秦始皇千秋功过的评述,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让学生明白: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把其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者秦始皇的辩证了解,引导学生既形象生动地认识又辩证地探究“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宏观把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