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蒲涛:必修二选择专项训
姜涛:中国近代史的再认
刘正涛:夏商周的政治制
刘正涛:秦朝中央集权制
刘正涛:从汉至元政治制
刘正涛:秦朝中央集权制
马松涛:你不是一个人在
王涛:人民版《百家争鸣
刘英涛:中国民族资本主
刘正涛从汉至元*制度演
最新热门    
 
刘英涛:专题复习:对中国融入世界几次机遇的思考

时间:2009-10-18 17:09:13  来源:刘英涛
  温州市高三历史专题教学设计评比 

学  校:泰顺第一中学

姓  名: 刘   英   涛 

题    目: 历史的碰撞——

对中国融入世界几次机遇的思考 

 

历史的碰撞——对中国融入世界几次机遇的思考

 

 

立意: 自16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开始由孤立走向联系,并且日益开放和统一。可以说历史的发展就是一部全球一体化的历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西方的境遇是截然相反的:西方国家是积极参与,不断向外扩展,起着引领作用:中国是主动退避,自我封闭,在西方列强的枪炮被迫进入,屈辱前行,最后终于是勇于面对,迎头而追。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仔细审视其中的过程和原因,将有助于现在的中国更进一步的融入世界。

 

理论: 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提出全球历史观,很快在史学界引起轰动,并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近年来,这个历史观点已在我们的高考文综试题充分体现。全球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部世界史,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他强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打破了地区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地区的历史开始成为全球的历史,便导致了新的全球性视野。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因此我们更应该深刻地去理解与认识世界。

思路:自从新航路开辟以来, 历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次重大的融入世界的国际战略机遇期。中国在这三次机遇面前的表现是不同的,因而给自己造成的后果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有条件抓住却没有觉察而错过,结果开始了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第二次是强烈意识到了机遇,并进行相当的努力,但终因没有把握关键重点而再次错失,其结果是中国在“千古变局”之下,不但进一步落后于西方,而且还被近邻日本甩到后头;第三次机遇期到来时,中国最初的意识并不清晰,但最终迎头赶上,开始实现中国复兴的梦想。因限于篇幅,所以本主题只准备截取16——18世纪、世界史上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70年代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三个时期来考察前两次机遇期中中国的变化。   ,

高考回顾:本主题体现了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总趋势,尤其是中外历史的互动关系,与现实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近几年来高考考查的题目有2001年全国文综考查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003年全国文综卷第33-35题考查我国入世后的倾销和反倾销问题;2003年江苏卷第30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历史;2004年上海卷第35题考查对经济全球化的争论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的实施,相信本主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更会逐年提高。

 

知识整合

(一)16——18世纪

     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在欧洲获得重大发展,个别国家出现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在封建大一统的局面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   

     从统治者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看: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在群雄相争的局势下,为维护统治,增强国力,大都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工商贸易。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如清统治者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从对外经济和贸易看:西欧在中世纪形成的各国贸易往来及东西方贸易,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得到巨大发展,由此引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出现早期的殖民掠夺。中国自从郑和下西洋后,就逐渐实行闭关政策,商品经济发展受到窒息。

     从思想上看,西欧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封建思想和观念受到猛烈冲击,人们普遍经受了新思想的洗礼.而中国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们的观念。

     不同结果: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日益走向世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始终极为缓慢,日益走向封闭。

重要史实:  

政治:1640——1688年: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建立

1789——1794年:法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的废丞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地方设三司

清朝的军机处、文字狱

 

经济:14——18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等地出现并且获得大发展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缓慢发展

 

对外关系: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

郑和下西洋后逐渐形成的闭关锁国政策,并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新特点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开始对澳门的长期占据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安平湾一带,后侵占整个台湾

1661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次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初:沙俄侵入我国东北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1685、1686年:康熙发动两次雅克萨反击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思想:14——16世纪文艺复兴、17——18世纪启蒙运动

      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中外历史交汇: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

 

(二)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70年代

 

大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中国遭受侵略,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经济: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受外来侵略的冲击,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市场,并被纳入其中。但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对外:西方列强开始大肆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受到严重冲击,开始被迫开放,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国出现新思潮的萌发

 

重要史实: 

政治: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1864——1871年:德意志统一

1870年:意大利统一

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黄浦条约》《望厦条约》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

 

经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兴起,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亚当·斯密《国富论》)

新思想的萌发

中外历史交汇: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1861年农奴改革       

 

(三)十九世纪未至二十世纪初         

 

大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并完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掀起爱国救亡的政治浪潮

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垄断组织,并完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

对外:西方列强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进一步深化

思想:凯恩斯主义和列宁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等思想

 

重要史实: 

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各种矛盾的汇集;

政治:

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法德、俄奥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表现。

结果:帝国主义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

1897年,德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

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

1906年:“预备立宪”

 

1894年:孙中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4—1906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建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

四川保路运动

 

经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容涉及能源、通讯、交通等。导致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具体内容见附表)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12到1917年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1915年新文化运动等

 

中外历史交汇:中国的近代化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完全形成

 

重点阐释

 

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从规模、航海次数上、船队规模和数量、船员配备方面看,外国是无法与中国比拟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贡赐贸易,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要形式。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的产生未发挥直接作用。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19世纪60年代一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相同点有:(1)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2)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3)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有:结果不同,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导致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是:

(1)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2)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3、分析中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处于滞后状态的原因,谈谈你的认识。

⑴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②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③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④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内市场狭小;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

(2)认识: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4、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对于新兴科学技术应用的态度与我国今天的科教兴国战略

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要,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获得巨额利润。于是英国积极利用先进科技,发明和使用机器,其中,1785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的革新,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的打击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和“世界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帝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虽然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优势的纺织业等部门的设备已经陈旧,但资本家宁愿把大量的资本输往国外,也不愿意采用新科学技术、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所以,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了下来,被美国和德国相继赶上和超过,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从英国在两次两次工业革命对于新兴科学技术应用的的不同态度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抓住机遇,广泛吸收新技术,才能富国富民。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处于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受专制政治,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为维护封建通知发起了洋务运动,由于只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失败,处在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突飞猛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我国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机遇,如果我国能够进跟科技革命的潮流,那么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将占有有利地位,否则,将失去宝贵机遇,再一次受制于人。为此,党中央在1995年5月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积极应对挑战。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就是要从制度、体制、机制和观念上解除了束缚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旧框框,使科技人员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得到进一步释放,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作出的重大决策。科教兴国战略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题例分析:

1、(2000年全国,41)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解题思路]本题是材料型问答题,旨在考查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差异的认识,突出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等多种能力的考查。题目综合性强,既是中外、古代近代内容的综合,又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在回答时,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其次确定好比较项是目的、性质;影响和中西方差距等方面的差异。要注意两者的大背景的区别,在明朝专制制度强大的情况下,远航是扬威异域的政治目的。而西方是在资本主义兴起情况下的远航,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由此再分析影响,对中国远航业落后的认识,可从明代远航后果、明代通行的闭关自守政策,中外远航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

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2、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格劳在《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一书中写道:“直到大约17世纪,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工业革命的来临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结束了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对传统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如何?这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清朝封建经济一度繁荣,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仍处于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状态。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封建统治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凭借炮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外国廉价商品涌入中国,中国被卷进西方殖民体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此期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中国是否把握住了这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分析其原因。

【答案】在此期间,中国近代工业出现并有所发展。没有把握住机遇。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压迫,发展极其缓慢。

(3)20世纪的中期和后期,进行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概述新中国工业在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方面的成就与失误。

【答案】在一五计划期间,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此后,由于大跃进的“左”倾冒进和“文革”的动乱,延误了发展。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把握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早期汽车

瓦特及其发明的蒸汽机

3、阅读下列三图(30分)

 

 

 

 

                                                           

 

请回答:

   (1)上列三图,分别反映了生产力方

面的什么重大突破?

【答案】铁器的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上面所示工具的推广分别会给环境

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①铁器、牛耕的使用开垦出了大面积的耕地,同时也使某些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②蒸汽机的发明,使煤炭成为重要的能源。出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烟尘增多,酸雨等大气污染问题。

③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3)这三次突破对中国社会各带来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封建制度的确立。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业(或洋务企业、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运用哲学常识说明上述材料科技创新的理论依据。

【答案】从唯物论上说,科技革命体现了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从辩证法上说,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从认识论上说,科技创新体现了认识无限的发展道理。

 

4、欧洲启蒙运动时的启蒙思想家宣扬的一些思想原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

(1)启蒙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专制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2)它的发源地和中心分别在哪里?

【答案】英国。法国。

(3)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社会学说?其中后来运用最广泛的是什么?美国又是怎样在他的政治制度中运用这一学说?康有为和孙中山各选择了何种学说?

【答案】①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②最广泛——三权分立。③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④康——君主立宪制。孙——三权分立、共和制。

(4)启蒙运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①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②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为即将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作了最广泛的思想动员。③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④激励着亚洲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学科内综合:

1、世界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化的有利不利因素

①、不利因素:建国前,由于中国现代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行,具有许多不利因素:

a、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缺资本原始积累,思想、技术、人才等准备不足)后天畸形(产业结构:重工业多轻工业少,地区分布:沿海、沿江多,内地少。)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自然:资源、气候、交通。社会:大中城市,劳动力、消费市场。历史:外国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造成什么影响:东西发展不平衡,西部大开发。)

b、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阻挠(通过控制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实现),封建专制主义(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官僚资本主义(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

C、缺乏正确道路、安定环境(西方: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农业现代化紧随其后,为工业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先通过革命掌握政权,为工业化提供政治保障。政府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中国:先重后轻,农业始终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政权,历届中国政府没有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使现代化缺乏科技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战争、革命不断,难有安定环境。所以发展缓慢。)

 

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这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特别是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一度成为时尚,先有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又有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再到维新派、革命派既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也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

 

跨学科综合

1、2005年将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从今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都举行了各类纪念活动。
【预测分析】①政治学科:运用国际贸易的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无以为继的原因。  
②历史学科: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经过和意义,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                   的开辟,分析造成其不同结局的原因。③地理学科:利用气候、洋流等天文地理知识来分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2、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和全球化?(1)从国家来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技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2)从学生个人来讲,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高科技知识,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3)从经济学上讲,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认识到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从哲学上讲,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技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重要的。(5)从政治学上讲,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低的关键因素。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教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突破练习:

   1405-1433年,郑和历时28年七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回答1 - 3题。
  1.从有利于航海的角度出发,郑和下西洋最佳的季节应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郑和下西洋时期,下列事件中最能反映西欧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德意志宗教改革③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④欧洲文艺复兴兴起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郑和下西洋时期,下列事件中最能反映中国历史特征的是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涌现出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D.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挑战
  在世界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远洋航行:一是中国郑和下西洋,二是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回答4-5题。
  4.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世界由此逐步连成了一个整体
  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D.给东方带去了欧洲的文明
  5.新航路开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其中主要是指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D.对货币和黄金的狂热追求

近代化不仅指经济问题,它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内容,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回答6-12题
    6、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启蒙思想

7、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8、有人认为“戊戌新政的推行者采用了洋务派的路线,清末新政又实践了维新派的主张,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下列对此评价最为准确的是

A.观点正确B.三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本质上也都一样

C.观点错误 D.三者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目的不一,本质上就不相同

9、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

A.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B.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10、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是

A.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B.学自然科学理论——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C.学工艺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自然科学理论

D.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学工艺技术——学自然科学理论

11、)近代中国政治呈现爱国救亡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两大社会主要矛盾相互作用B.列强侵略不断加剧

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12、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世纪的思想启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

A.爱国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

C.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D.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时代主流

13、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并说明“制度”变革的结局及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14、材料一我国发行的一套反映郑和下西洋历史情景的邮票

 
  材料二"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三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
  回答:
  (1)分析材料一、二,简要归纳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郑和的历史活动有何局限性。
  (3)你认为为什么"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参考答案

 

1-5 DBACD                    6-10 DDDAA                 11-12  CD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关键在于“有效性”,即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够用它来有效地回答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语,如“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变法之本……在于变官制”等,从而使回答问题有了依据。

答案:(1)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

(2)指的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

(3)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覆没和失败。

(4)变法之本的核心是变官制,即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评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这种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14、(1)"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或宣扬国威);"宣德化而柔远人"(或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明朝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物产的需求;"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或不是进行商业活动),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或进行赏赐交易,不计经济负担和后果)。
  (3)"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主要是因为:顺应了世界从封闭、分散走向开放、整体的趋势;引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改变了世界形势的历史发展进程;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的原因,一是郑和航海的目的和方式决定其航海事业不可能在他之后延续下去(成本巨大,无利可图,国家难以承受);二是郑和之后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附表(三次工业革命的情况)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前提条件

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③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⑥国内有丰富的资源

①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②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③资本主义市场进一步扩大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⑤专利技术制度的确立

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②二战的推动③政治相对稳定

 

主要内容

机器的应用:棉纺织业——采煤业——冶金业——交通运输业

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发展特征

①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②从棉纺织业部门开始③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发明者多为熟练的工人、技师等④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展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⑥以技术为主,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紧密结合

①自然科学开始同技术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②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超出一国的范围③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重要影响

①经济上: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②政治上: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逐渐兴起③国际关系上: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列强加紧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④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出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艺术等形式

①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生产力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③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夺激烈,导致一战爆发④工人运动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产生列宁主义⑤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和瓜分世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学化管理兴起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④加速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⑤促进了武器的急剧变革和军事战略的调整⑥对社会文化生活和思想理论产生了影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