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刘永红:以“内容标准”
从“教本”到“学本”─
何成刚:比较与思考——
王富友:“20世纪以来中
周明学:原因分析应注意
王立新:“内忧外患与中
陈红:关于日本“南京大
“内外”之际与“秩序”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
最新热门    
 
“本”内主题式研究性学习:你会扮演“二战”中的巨头吗?

时间:2009-10-18 17:07:15  来源:张俊
 

“本”内主题式研究性学习 你会扮演“二战”中的巨头吗? 

上海市第八中学 张 俊   

一、背景介绍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高一《历史》(试用本)下册第二十八章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转折》中的第一课时“二战的扩大”,主要教学方法为问题──课本剧法。在课前的预习提问中,学生比较集中地提到了两个问题:“不列颠战役并未成功,为什么希特勒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攻打苏联呢?”“日本的兵力深陷中国战场,北犯苏联又受重创,那么在这样一种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何还胆敢进攻强大的美国呢?”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这两个问题呢?教师认为有四种方案:(1)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述。(2)制作多媒体课件。(3)由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网上寻找答案。(4)编演历史课本剧。到底哪种方案好呢?教师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来选呢?方案一经提出,马上在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经过激烈争论,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第(4)种方案──编演历史课本剧。

二、研究过程

接下来的几天里,以班级话剧团为骨干,学生们忙活开了。他们的设想是由5位同学分别扮演德、日、英、美、苏五国首脑希特勒、东条英机、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反映苏德战争爆发前世界各大国的战略,以及苏德战争和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世界各大国的种种反应,最后归结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编课本剧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脉络。为了把课本剧演好,学生不得不去寻找大量的史料,讨论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这两件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包括各国的战略、战术,研究各国领导的内心世界、动作习惯,编写台词等。而教师则在旁边进行指导与点拨。上课那一天,四幕课本剧有机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间,配上得体的多媒体,整节课上得生动、紧凑,效果非常好。课后,教师马上在学生中间就教学效果作了一个调查,学生的评价是,他们喜欢这样一种上课方式,希望今后的课能经常使用。其他班级学生得知后,也纷纷要求尝试这样一种上课方式。附:课本剧剧本

第一幕
(由5位学生分别扮演德、日、英、美、苏五国首脑希特勒、东条英机、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介绍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世界各大国的战略)
希:(出场)昂首挺胸,目中无人,嘴角下垂,转身面向众人展示纳粹袖章。突然举起右手,行纳粹礼,狂叫道:“我们伟大的第三帝国已经攻下大半个欧洲,波兰、法国、巴尔干,都已被我踩在了脚下,大英帝国也在我的炮口前瑟瑟发抖。历史上还有哪个欧洲君主建立过像我这样的丰功伟业,就连拿破仑也不能与我相比,哈哈哈……下一个目标就是苏联,只要能顺利拿下苏联,英国、美国,他们谁都不能阻止我称霸世界了!哈哈哈……”
东:(出场)打开折扇,作垂涎三尺状。说:“看德国人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横扫了欧洲,可恨支那人那么顽强,让我在中国战场上深陷泥沼。”
丘:(出场)“如果德国敢进攻英国本土,我们只有坚决抵抗,与他斗个鱼死网破,决不妥协。好在刚刚得到情报,德国将进攻苏联,看来我可以睡几天好觉了。这一下,可以看斯大林的好戏了。”
斯:(出场)拿出烟斗半歪着头悠闲地吸了几口。“我相信,德国人决不会在消灭英国人之前向我们进攻的,他不敢冒两线作战的危险。”(挥动着手中的文件夹)“况且我们之间还有一份秘密的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它的有效期为10年,10年!10年后我们苏联的国力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们将不惧怕任何对手。”
希:拿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嚓嚓几把撕成碎片,往地上一扔,又踩了几脚,冷笑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算什么东西?对我来说只是一堆废纸,哈哈……
罗:(出场)“据情报分析,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将是社会主义的苏联,看来用不着我动手,他们就会斗一个鱼死网破,不论谁胜谁负,我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在这期间,我们的军火商人可是不会错过这个大好的赚钱良机的。看来,‘一战’的历史将会重演…”

 

 

第二幕
(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世界各大国的反映)
希:(兴奋异常,挥动左手)“勇敢的德国士兵们,给我冲啊!不要停,闪击!闪击!哈哈……我要在11月7日第一个进入莫斯科,我要在红场列宁墓前检阅你们!”
东:(打开折扇,又迅速关上,几开几合)妒忌地说:“别看你德国在欧洲横行无忌,太平洋可是我的天下!等着瞧,不出3个月,我会让全世界震惊的。”
丘:(忧心忡忡)“没想到德国进展这么迅速,苏联又这么不堪一击。万一,在1942年前苏联败了,德国人将实力大增,到时候,英国将很难抵挡德国人的全力进攻。看来我们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必须和苏联联手,共同对付强敌。”
罗:“尊敬的国会议员们、你们都看到了,事实是如果苏联败了,德国将更加强大,它将可以摆脱两线作战的窘境,专心对付英国,万一英国再有个三长两短,我们美国也不能幸免,要知道,在太平洋的另一端,还有日本对我虎视眈眈。今日的形势已不容我们置身事外,我建议,国会通过一个新议案,使我们与英国之间的《租界法案》同样适用于苏联。”
斯:“勇敢的苏联人民们!我是斯大林,我正在莫斯科电台向你们广播。大家都看到了,德国法西斯的铁蹄正在蹂躏我们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列宁同志交给我们的事业可不能就这么毁在我们手里。伟大的苏联人民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城市和农村,让我们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第三幕
(珍珠港事件后世界各大国的反应)
罗:(一下子跳起)大骂:“无耻的偷袭,算什么英雄好汉。我一定要报仇,我们美国人最恨偷偷摸摸的行径。”
东:(打开折扇,作半遮面状,阴险地一笑)辩解道:“谁说我偷袭了,我可是在12月8日发动进攻前一小时向你宣战的。”
罗:“那是你日本的时间,我美国可是12月7日!”
斯、丘:“太好了,看来美国这次将加入我们的阵营,德国、日本玩完了!”
希:(顿脚,暴跳如雷,大骂日本)“你急什么!叫你不要急,为了贪点小便宜,这么早就去摸老虎的屁股,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第四幕
(团结一致,打倒法西斯)
罗:“苏联、英国的兄弟们,我来了,让我们一起…,,
斯、丘、罗(接)“……团结一致,消灭法西斯!”(举拳对德日法西斯打去)。
希、东:(声嘶力竭,带哭音)“法西斯,我的法西斯……”(作绝望状倒下)。
 
三、教师说课
为什么学生会选择编历史课本剧这样一种难度最大的方案呢?我认为原因有三:(1)形式新颖,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2)艺术教育是我校的特色之一,而上课班级是高一艺术特长班,它拥有自己的话剧团,在刚举行的校艺术节中,获得了金奖,全团上下士气正旺。(3)当代中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性很强。
本节课涉及的国家较多,关系较复杂,靠教师课内讲解,或者放几段录像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较高。历史课本剧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它的问题来源于课本,而问题的解决又拓展到课外。由学生自编自演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内在动力。更重要的是编写历史课本剧、扮演历史人物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印象,从而获得一定的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还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精神。运用“问题—课本剧法”教师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1)所涉及的内容,必须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必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2)只能是一堂课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环,而且要服务于教学目标。(3)要有科学性,要有案可稽,符合史实。(4)教师的指导要以启发为主,不要急于求成。(5)不可能也不必每节课都用。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出,既可以扩大参与面,又不至于影响其他学习。另外,还可以评选优秀作品,录像后保存起来,长此以往,便可以建立一个历史课本剧录像库,备日后之用。

 

 

四、专家点评
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选择了一种“课本剧”的学习方式,并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编写了剧本。为了编好剧本,就必须收集历史资料,进入“历史现场”,分析历史人物的处境、立场、态度,“神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由此,收到了解历史事实,培养研究能力,形成历史意识,体验合作精神等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略感遗憾的是如果本案“研究过程”或“教师说课”能具体说明如何指导?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哪一幕?读者就会更明白。另外,“研究过程”、“教师说课”中都未具体解释“背景介绍”中学生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意犹未尽。
其实,编剧是一种研究,演剧是一种研究,观剧也是一种研究,观了,就会有想法。能不能让大家来评一评,为什么这样编?为什么这样演?编剧、演员、观众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来对对话,研究就可以更深入。课本剧中角色扮演的关键不仅在于这样扮,更在于为什么这样扮?课本剧的形式是艺术化的“剧”,依据是证实了的史,实质是编演中的“思”、演出后的“辩”,有了这一“思”、一“辩”,课本剧才真正完成了其目标,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第一,搜集、整理、甄别当时世界形势和格局的资料,理解各大国主要的内、外情况,立场、观点和内政、外交方针与策略的能力。
第二,了解各巨头个人的有关资料,包括他们当时的讲话、演说,个人的形象、性格、动作习惯,分析与比较他们异同的能力。
第三,对历史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作出判断、推理、假设和论证的能力。
第四,表述自己看法、理解别人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帮助的能力。
第五,养育据实、置疑、求真、反思的习惯。

(摘自:《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