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彭晓艳:让学生学到“活
李清:新课程背景下的“
佚名:新课程中开展主题
孙曙光:新课标下的拓展
庞友海:新情境历史材料
兰辉博客:新课程高二历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最新热门    
 
陈艳: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设计初探

时间:2009-10-18 17:07:22  来源:陈艳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设计初探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       陈艳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对新、旧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得的前提下,根据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新内容、新要求,结合笔者在《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明治维新》四节高中历史课的教学设计实践,探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最后对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的反思。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  教学设计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于2003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随着2005年暑假后,新课程标准在七年级实施,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尽快熟悉、理解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并在教学中开展一定的尝试,才能顺利地实现向新课标的过渡。本文仅以笔者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教学实践,提出对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的一些粗浅理解。


一、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理解


多年来,诸多学者和教师在探讨传统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强调学科性,存在“难、繁、偏、旧”现象,忽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明显的看到了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新目标、新内容、新评价。在教育目标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突出了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教育内容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实践


1、 加强课堂导入设计的人文色彩


新课程标准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层面,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设计的中渗透理性思索。在能力要求上,新课程标准提出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智能: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其中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要求对历史课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以为,好的历史课导入设计既要引发学生的思索,又要具有文化内涵。在《五四运动》一课,向学生展示由鲁迅先生在1917年应蔡元培先生之邀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指明设计方式是典型的朱文印章形式,突出中国印章文化特点。然后设问:请大家想象这个校徽象什么?学生:像一张脸。教师补充,一张哀伤的脸,一张哭泣的脸,一张充满悲愤的脸,提醒每一个生长在灾难深重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不要失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昭示着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将肩负起沉重的历史责任。引出五四运动。在讲述《文艺复兴》时,用画家马塞斯1514年画的著名油画《放贷者和妻子》来展示经济的变化带来的新旧意识形态的冲突,同时培养的学生对于绘画内容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讲《明治维新》一课时,笔者利用自己在京都和东京的旅游照片,向学生展示两座城市不同的建筑风格,感受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以及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


这样的一些导入设计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特征,同时营造了历史课堂的文化氛围。凸显出历史学科的文化传承作用。

 

 


2、 教学过程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传统的历史教学更多地重视历史思维的培养,特别是以政治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思维的培养。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刻领悟,是历史教学中无可厚非的教学理念。但是,新课标在强调历史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也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善于提出、解决和总结问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优化课堂提问。改变旧式的正确答案式的提问,把提问变成一种新的思索,一种开放性的思索。


在讲授《工业革命》的背景时,问“如果你要办一个工厂,你需要什么条件呢?”在讲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时,问“假设你生活的在十九世纪的80 年代,住在英国的伯明翰,讲一讲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讲完《明治维新》一课时,问“如果你是生活在明治时代的中国有识之士,面对日本的崛起,你会作出怎样的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和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历史感,感受历史应当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当然,能引发学生争论的问题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上述关于明治时期的中国有志之士的思考题,学生就关于是刺杀慈禧还是上书求变革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课堂讨论。同样,在《五四运动》一课中,学生对“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是胜利还是失败”也引发了同样热烈的争论。这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单一问题设置的开放性之外,我们还应当注意不同问题的思维连贯和理论的渗透,同样还是《五四运动》,在背景中,从运动中心的变化问起,“为什么五四运动的前一段中心在北京,后一段中心在上海?”引出对运动的主体的变化原因的思索,更重要的是通过配合材料的呈现,提出思想意识对一个群体的影响及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即新文化运动的对五四运动影响及上海工人在回国的旅俄、旅法华工影响下对政治斗争的意识提升。历史教学设计中,对于四个左右的具有关联性的开放问题设计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在新课标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历史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一些共识。但笔者在听课与翻阅相关杂志中教学设计专栏时,个人认为,学生活动的设计很多流于形式化,有些甚至有悖历史的科学性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笔者认为,把一节课的所有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可取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和,对历史的理解有时需要阅历,而这是以学生的年龄和经历不可能感悟的。这样做会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总是停留在一知半解,或者干脆就是偏差的。分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然后由各组分别在在课堂讲授也是不可取的,这只能造成学生对知识片面理解和思维的断续。盲目的假设历史,随着学生的假设进行更是不可取的,不否认历史的偶然性不等于承认历史是由偶然性组成的。


所以,历史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应当选择适当环节和适当的知识点。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事迹及评价应当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明治维新的内容,工业革命的过程,都可以选择由学生通过读书和查找网上资源来完成。但是在明治维新的四条内容的作业中,应当要求每个小组都完整的学习,整理学习笔记。学生自学的部分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过程与知识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学习中找问题,又通过再学习来解决问题。即把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加进历史常规教学设计。


4、注重课后作业的现实性设计


“学史以明志”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责任,更重要的是学史应当明今日之志,所以,历史教学设计应当突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突出历史对现实借鉴作用。也正是新课标“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


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课后作业的设计不应当再以识记知识为唯一的设计内容,应当通过历史教学的内容的引申问题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同时,新课标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与开发作了明确的阐释,所以,作业的设计就更提到新的高度。新课标将课程资源作了如下阐释,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等、教材、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资源设计课后作业。


笔者在《五四运动》教学后,推荐电影《我的1919》,并提出观影提示——“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震荡时期,面对特殊历史事件的反应,思索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工业革命》一课教学后,推荐电影《摩登时代》,同时提出作业问题“工业化道路的影响”和“工业革命对中国工业化的思索。”《明治维新》一课讲授后,要求学生思索“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学生,结合现实,怎样看待日本的崛起?”同时推荐两篇文章——《日本,雄狮身边的闹钟!》、《日本,一个可怕的邻居与镜子》。上述作业都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


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独立探究与思索。同时,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除了要教会学生史论结合的严谨思维,更要给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历史学科的作业设计应当更具有现实性与开放性。

 


三、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设计的反思


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对指导我们今后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有许多新启示。


1.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以便尽早适应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对于及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设计《文艺复兴》一课时,笔者以艺术作品作为设计主线,感受到新课程对历史教师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应当不断加强教师的学习,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教法转变、角色转变等。


2.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会做人。实践证明,大多数历史教师对于学生历史自学能力的担心是过虑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进,当然,这是建立在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放心的教给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阐述观点的机会;更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


新世纪之初,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讨论,在全国中小学教育界形成热潮,方兴未艾。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而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更是刻不容缓。本文仅以笔者个人的实践提出个人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进一步体会新课程标准的内含,同时,随着初中新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应当拥有更多来自实践的思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