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佚名:历史教学中的传统
佚名:应该感谢西方的殖
最新热门    
 
佚名:“谭嗣同真的很笨吗?”

时间:2009-10-18 17:08:46  来源:佚名
 

“谭嗣同真的很笨吗?”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课堂常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情境。“谭嗣同真的很笨”,就是一个教师没有意料到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会稍纵即逝,而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不仅可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而且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求知的精神,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学会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谭嗣同真的很笨吗?”
  
在高一(9)班讲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本)上册第二章第七节《戊戌变法》时,引起一段有趣的对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戊戌六君子”事件,对于“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是本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依托点和生发点。
  正当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一段小字,对谭嗣同为改革而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时,没想到,有不少同学对学生对谭嗣同能走而未走, 以致惨遭杀害,感到很不理解,甚至有几个学生说,“谭嗣同真的好笨!”
  我一听很惊喜,因为我终于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学习历史,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要敢于质疑,敢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这种观点正体现出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于是,我抓住时机,反问学生:“谭嗣同真的那么笨吗?”一时间,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的热闹,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
  
此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谭嗣同的一首名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然后设置了一个基于本诗情境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谭嗣同的‘去留’问题?如果你是谭嗣同,当时你会怎么做?”问题即出,就有学生“唰唰”的举起了手。
  “老师,我认为谭嗣同真的很笨!”一个学生表明自己了观点。
  “为什么呢?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我欲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很简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我要是他,我早就跑了!”这个学生的回答顿时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也随着笑了。
  “你说的很有道理。谭嗣同这么一死,的确可惜!但是他的死难道就没有一点价值吗?”
  “老师,我有话讲。我认为谭嗣同精神可嘉!”
  “对!”班上马上有同学附和,表示赞同。
  “好。接着说你为什么认为他的精神可嘉?”我鼓励学生。
  “因为我觉得谭嗣同做的很对。他在紧急关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国家,他的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是他,我也会那么做!而且,也会死得轰轰烈烈!让后人记住和学习。”说完,全班响起了掌声。
  “老师,我来说说。……”
  看着学生思维如此活跃,我心中甚是窃喜,鼓励学生继续发言。最后,还有学生认为谭嗣同的精神可嘉,但是做法是愚蠢的。
  
该是我表明自己态度的时候了:“有些同学认为谭嗣同的精神是可嘉的,但他的做法是愚蠢的。的确,他当时完全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一样,立即逃走,而免于一死。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他抱定了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决心,对牺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曾明确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这种为改革而勇于牺牲的精神,真是日月为之感动,天地为之哭泣。变法需要有牺牲,谭嗣同就成为了这样一个敢于牺牲的勇士。他的精神是可嘉的,做法是勇敢的。最重要是他死得有价值,这就是他以自己的鲜血唤起了无数的民众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谭嗣同的鲜血没有白流,变法失败后不久,在我国北方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进行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英勇斗争。我想,如果谭嗣同能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那一天,他也会含笑九泉的。所以不能用“笨”与“不笨”来简单地看待谭嗣同的牺牲。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我的观点?”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只进行了10多分钟,但这是多么有意义的10分钟呀!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课堂常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情境。“谭嗣同真的很笨”,就是一个教师没有意料到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会稍纵即逝,而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不仅可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而且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求知的精神,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学会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对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学生都应当表扬和鼓励。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去否定自己的观点,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如非这样,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又怎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学会倾听是必要的,但敢于参与是最重要的。有时教师的“主导”集中体现在观点的阐述上,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民主”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