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聂幼犁真的是李鸿章卖的
聂幼犁:以《嘉善田歌》
聂幼犁:历史课程三维目
与汉林继军李惠军聂幼犁
聂幼犁:从美英历史课程
李惠军 聂幼犁:历史教
著名教学研究专家聂幼犁
杜苇:晤华师大聂幼犁教
聂幼犁:由串门“历史博
聂幼犁:上海高考题命题
最新热门    
 
聂幼犁:历史有效教学

时间:2009-10-18 17:52:46  来源:聂幼犁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华东师大教科院课程系    聂幼犁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1、内涵:“有效”属于目的论的范畴

 

   ○ 效果 —— 用最生动、简便的方式使学生学会最    深奥、复杂的内容;

 

   ○ 效益 ——  以最低的成本,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得到尽可能有效的发展。

 

2、特征:有效性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判断

 

   ○  价值 —— 参照于什么标准?

 

   ○  对象 —— 表现于什么对象?

 

   ○  条件 —— 存在于什么条件?

 

   ○  范围 —— 限定于什么视野?

 

二、现代课程教学论对教学价值——有效性的追求

 

以特定的公民素养为核心的三个要素:

 

1、学科知识及其概念体系的生成;

 

   ○是什么

 

   ○为什么

 

2、学科思维方式、方法、策略的建构;

 

   ○怎样知道是什么、

 

   ○如何得到为什么

 

3、作为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

 

   ○ 对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

 

   ○ 对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

 

   ○ 对学习氛围的情感体验

 

三、中学历史课程的价值追求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人文素质

 

   ○ 懂得今天是过去的延续和发展,历史中有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智慧和创新的经验,养成初步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认知兴趣。

 

   ○ 懂得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初步的继承优秀传统,学习世界先进,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民族精神。

 

2、处理历史及其有关问题的实践能力

 

   ○ 史实与阐释

 

在学校学习中,学生首先学习的是史学确认的客观史实,如,“唐太宗是唐朝的皇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等;其次是史学以特定的思维形式对客观史实进行的阐释,如,“唐太宗是一位开君主”、“……是……的基本特征(或条件、原因、结果)”等。通俗地说,这两种知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史学确认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课程学习的实体。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浓缩的方式和文字、符号、图像等各种媒介,可以使学生比较迅速地知道史学积累的史实及其阐释。虽然,这些史实及其阐释本身是思维过程和学术能力的结晶,但实践表明,其效果有可能使学生仅仅将其作为外在的知识形态停留在记忆水平,只会鹦鹉学舌或纸上谈兵,并没有经过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现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还必须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典型的、浓缩的,在本质上像史学那样的认识与探究客观历史的经历和体验,从经验的建构上激活已学的史实及其阐释。与此同时,获得史学“怎样知道是什么”和“怎样认识为什么”的知识,即史学在认识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的知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等三方面的体验和感悟。由于后两方面目标与要求在诸课程中具有共性,所以历史课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一方面的目标,即在认识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时体现的情感倾向和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能在新的比较开放的话题和情境乃至较持续或长期的行为中,对基于唯物史观及其发展的立场观点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趋同。

 

在实践中,要特别注意的是:


    目标是预期的通过教学后,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结果,不是教学行为本身。所谓三维目标是形而上的三个逐渐深入的观察视角,观察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在结果中都是浑然一体的对象,而不是三个对象。在教学中,是“一张皮”,而不是“三张皮”!


    例:婚姻与家庭、商朝与青铜文化、科学研究与民众教育、两河流域、罗马法体系

 

四、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1、“秦末农民战争”设计

 

(见附录。)

 

2、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探源

 

(见录像。)

 

3、“宋江投降迷案”

 

 (见附录)

 

三个案例的启示——有效教学的前提是:

 

★ 内容理解的深广度;

 

★ 目标意识的清晰度;  

 

★     问题诊断的准确度。

      

工夫在课外!(郑观应卒于何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