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聂幼犁真的是李鸿章卖的
聂幼犁:历史课程三维目
聂幼犁:历史有效教学
与汉林继军李惠军聂幼犁
聂幼犁:从美英历史课程
李惠军 聂幼犁:历史教
著名教学研究专家聂幼犁
杜苇:晤华师大聂幼犁教
聂幼犁:由串门“历史博
聂幼犁:上海高考题命题
最新热门    
 
聂幼犁:以《嘉善田歌》为例

时间:2009-10-18 17:52:57  来源:聂幼犁韩…
 

杨浙东,戴加平,聂幼犁:以《嘉善田歌》为例,看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


《历史教学》2003年第12期

 
历史教学交流网(刘向荣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989/archives/2008/881858.shtml

 

编者按:在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上,浙江省展示了许多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在诸多的研究性学习案例中,我们看到学校管理者、各级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课程改革,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取得很大成绩。由于研究性学习仅仅是开始,加之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入,因此,研究与评价这些案例,对于促进素质教育、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现在各个学科都在搞研究性学习。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都应该体现本学科的目标。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首先须明确学科意义、学科目标。否则,师生们花费了那么多精力,终属盲目。我们3说,教育不仅要告诉学生真理,而且要教会学生探索真理的途径;不仅要交给学生猎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猎枪。坦率地说,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资料,一般并不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对其研究,也不能企望有多高的学术价值或社会意义;虽然对于某些地方性的问题,学生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决策机关可能有参考意义。但是,从普遍意义上说,评价研究性学习不能重结果,而应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探索真理的过程。在学科目标上,要定位于判断调研所获材料的价值,体验“研究”的过程,从认识“自己的认识过程”中,培养素质。聂幼犁教授对此案例的点评详尽分析了这些问题,建议读者仔细阅读思考。


    这个案例原本是“脚本”形式,有录像配合,在会议上的展示很生动。我们采用时删去“展示性”的文字,留下实质性内容。本案例的执教者和指导者,对聂教授点评的回应,我们没加任何修饰。本刊希望望以此种方式开展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并在适当的时机编辑成书,供大家参考。我们衷心地欢迎各地有志于此道者,加入研究的行列,让我们共同努力,脚踏实地的做一些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的工作,为落实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一、研究背景


    2002年9月,我P开展新一轮研究性学习活动。我班是学P首届文科实验班,我与学生商定,乘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时,以家乡的古镇西塘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嘉善田歌”、西塘的古桥、古建筑、地方特色饮食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自主地组成了研究活动小组。
    “嘉善田歌”是江南地方文化中极具个性色彩的优秀民歌品种,清亮优美,富有江南水乡韵味,是一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事物、新文化、新歌曲的大量涌入,“嘉善田歌”面临青黄不接,逐渐消失的窘境。我们的学子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乡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嘉善田歌”,从而更好地1护和弘扬她,同学们决定参与挽救这已存在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


    二、研究过程


    校内准备:组队、分工/制订问卷调查/收集资料校外活动:访问专家/街头随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1设计《问卷调查表》。


    您最喜欢什么音乐形式?/您知道嘉善田歌吗?/您知道嘉善田歌的发源地是在丁栅吗?/您听过嘉善田歌吗?/您会唱嘉善田歌吗?/您喜欢嘉善田歌吗?/如果有机会的话,您想学吗?/您觉得嘉善田歌有“复兴”的必要吗?/您觉得把嘉善田歌的中心人为地转移到西塘合理吗?/您觉得嘉善田歌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什么?/您觉得嘉善田歌是否更有助于打响西塘旅游品牌?/您对嘉善田歌的“复兴”有何建议?


    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学生们把流行歌曲和田歌的比较作为重点,把田歌的产生、流传、衰落及复兴作为线索,结合西塘旅游开发的现状,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比如,我们问道:把田歌中心人为地转移到西塘是否合理,以及O望被调查者为弘扬田歌文化提出几点建议。


    2收集资料。


    学生上网查寻资料、查找《嘉善县志》。找到《县志》中介绍田歌的内容。


    《嘉善县志》关于嘉善田歌只有短短的两页半记载。


    3访问专家。


    地点:县文联办公室;

    采访对象:县文联副主席韩金梅。

    学生问:韩老师,您觉得现在该如何更好地把嘉善田歌的推广与西塘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呢?
    韩老师:方法有很多,首先就是要唱,只有唱,才能够让人了解田歌,从而发展田歌。其次在西塘旅游时也应加大对田歌这一文化遗产的宣传。

    研究组同学向韩老师学唱嘉善田歌《牧牛呼声》一段:

    “东南风吹来哎呀,暖洋洋哎。放牛娃来来,勿唱田歌来喉咙痒呀。绿绿的田野,青青的水。我伴老牛走田埂,走田埂。啊来来,啊来来,啊来来,啊来来,来……
    晚霞飘来呀哎,上蓝天哎。放牛娃来来,唱起田歌来多响亮。杨柳招手向我笑,牛蹄沾花风也香,风也香。啊来来,啊来来,啊来来,啊来来,来……
    4街头采访、问卷调查。
    研究小组同学采访路人,然后整理问卷调查表,得出如下结果。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
  问题       是(%)  否(%) 无所谓(%)
  你知道吗     80        20        0
  你听过吗     40        60        0
  你会唱吗      4        96        0
  你喜欢吗     10        90        0
  你想学吗     16        84        0
有必要复兴吗   30        60       10
    这是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80%的人知道嘉善田歌,但其中会唱的只有4%,可见要唱响田歌任重而道远。

    5实地考察、追根溯源。

    学生来到“田歌”的发源地———丁栅。丁栅镇位于嘉善县境东北,南邻西塘镇,光绪初年形成市镇,与西塘镇同为嘉善县直属镇。一个“田歌”学习的兴趣班正在开展活动,一老师正在教唱田歌片段《南湖的菱花开了》。学生录下了歌词:“清清南湖水喽,菱花朵朵开呀来,千年的故土飘呀飘香来。黎明的晨雾已驱散,菱花含笑向阳开,镰刀加锤子的大旗,就在那菱花里举起来呀,举起来呀,举起来,噢哎,噢哎哎。”

    学生们还采访了著名的老田歌手顾秀珍老人。她为学生们又唱了一段田歌:“共产党是个带路人,开塘好比种田耕,战鼓咚咚,工程队员王建国来个,带着队里人挑灯大战,直到半夜三更,天明装泥,好比平日里抛鲜花,噼里啪啦,眼睛一U,装满车子去啊,要夺革命的大红旗啊!”
    这是一段原汁原味的“田歌”,学生们学会了用嘉善方言唱“田歌”:“两岸种树又栽I,万亩稻田翻金浪。千家万户电灯亮,E羊成群鱼满塘。”

    6整理与总结。

    ①讨论、整理材料;

    ②撰写论文;

    ③提出建议书。

    讨论过程:

    甲:在研究活动中,学过田歌的我随便哼哼几句都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谁说现在的中学生只唱流行歌曲?谁说田歌在同学们这片土壤中不能茁壮成长?同学们的热情不正已经给了最好的回答了吗?

    乙:在对田歌的研究调查中,可以说每一步都是走得极为艰辛的,当我们研究对象锁定在“田歌”时,我们从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及老师、专家手中获得了不少的资料。可当我们满心欢喜地翻阅时,才发现关于田歌的资料仅仅是只言片语。尤其当我们来到县图书馆,在书山中寻寻觅觅,却只在县志上访到“田歌”单薄的身影时,失望在我们心底弥漫。所以对“田歌”的每一个文字总结都来源于组员们的心血,这是辛酸的,更是自豪的。

    丙:在小学的时候,我也唱过好一阵子的“田歌”,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它从完全陌生到曲不离口,嘉善“田歌”悠扬的旋律和清新朴实的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现在六年过去了,是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唤起了我的记忆。我真切地感到,作为本地极有特色的文化瑰宝,如果我们再不好好重视对嘉善“田歌”的继承和发展,那我们的损失将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当我想起它存在的时候,尚还可以勉强找到它的踪迹,但是,十年后的一天,当我又记起“田歌”那悠扬旋律的时候,能不能还听得到它呢?我想,只有我们每个人去认真地投入实践,去关心它,嘉善“田歌”的明天才会有希望。

    丁:一次,当我们讨论时,一位年轻老师走过来,拿起“田歌”《五姑娘》的宣传画册,说道:“封面倒是很漂亮,只是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当得知是有关“田歌”时,他不屑地说:“田歌不就是老太婆唱唱的么,你们有什么好研究的?”他的话,让我们感到很惊讶,也很遗憾。但是,我们并不气馁,因为我们相信,“田歌”的推广是任重而道远的,“田歌”同样也是充满O望的!
    甲:作为一名嘉善儿女,我们为生长在这片殷足的土地上而感到自豪,也为质朴的嘉善民风而感到骄傲,更为嘉善悠远的文化内涵而感到无比荣耀!嘉善“田歌”———嘉善地域文化最为优秀的产物之一,作为一名嘉善儿女,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去研究她、挖掘她。我们深感其有研究的必要。因此,当优秀的“田歌”文化受到不容乐观的现状挑战之时,我们要捍卫我们的家乡文化,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这片乡土!

    7整理与总结。

    论文《嘉善田歌》主要由:令人骄傲的昨天、令人5忧的今天、令人期待的明天三部分组成。(略)

    《致县文联的一份建议书》:

    针对田歌这一特殊历史文化遗产,学生们向县文联提出了一份建议书,包括:一、适当包装,推向市场;二、借西塘旅游之风,提高田歌知名度;三、采取“1老、拔新、育幼”方法;四、借鉴经验,发展自己;五、以点带面,扩大宣传;六、继承精华,结合时代,发扬光大。

    三、教师说课

    嘉善田歌作为嘉善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价值上,特别是在音乐价值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乡土文化被逐渐淡忘。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有的重新拾回了失去的记忆,有的加深了对嘉善田歌的热爱,有的对嘉善田歌的复兴信心倍增,并开始从自身做起。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收集、分析、总结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使命感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和增进了友谊等等。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还未能深入开展一些探讨:如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否一定有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必要?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更好地结合?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不是必须走商业性的道路等。

    四、专家点评

    本研究性学习得到与会大多数代表的好评,在目前所看到的研究性学习中,不失为上乘之作。
    首先,课题切入点很有意义。不仅取材于学生的家乡生活,而且与家乡的开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参与家乡建设———“挽救这已存在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田歌的社会活动。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与社会的精辟论述。家乡的歌,这是一个学生喜欢的课题———有兴趣的激发,有过程与方法的经历和体验,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孕育的“热点”的课题。能借家乡“申报”和挖掘文化遗产的“东风”,使其成为符合学生特征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遇,显然是与教师职业理念的更新、教学经验的积累分不开的。
    其次,把握了“文科实验班”这个有较好学习基础的学生群体的特点。从研究的选题及对选题意义的理解、设计及对设计的把握、实施及在实施过程中的处理、小结及对小结的升华、汇报到汇报的艺术,都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虽然所有的活动都是学生在做,闪现了学生的智慧火花,但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身影、“灵魂”须臾没有离开,正所谓“有教师而无教师”的研究性学习。

    其三,体现了历史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从搜集、整理资料到展示汇报,学生都能尽可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他们的工作服务,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习有机融合,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培养了自己的信息技能与素养。

    其四,这次研究性活动的教育成果是有效的。可以相信教师所说,既有知识方面的成果———“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能力方面的成果———“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收集、分析、总结资料的方法”,又有情感方面的成果———“加强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使命感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增进了友谊”。另外,教师能反思自己的不足,也是很可贵的,他将这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推向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此乃教学相长也。

    在所有的教学方式中,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投入”是最大的,一个学生,一个学科,短短的几年,能搞几次?因此,研究性学习更要处理好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综合性与学科性的关系,扬本学科之长,融他学科之利,讲求效果,追求效率。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从这个高度上看,这次研究性学习还有一些可商榷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经历与体验。这是因为有许多相当重要的预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变化和发展,即教学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经历和体验,才能够内化、习得和培育。其中,尤以能力的习得与情感的培育为重。每一次学习的教学目标应当是非3具体的,在学习方案设计时就要首先考虑,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决定搞“嘉善田歌”研究,学生是为了“田歌作为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我们有责任去呼吁和拯救它”,教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次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搜寻资料、专家访谈、街头采访、实地考察,合作研究、做小论文、写建议书等方式、方法,其中,每一种方式、方法都是许多具体行为知识的集合。那么,针对特定的本班学生的“嘉善田歌”研究,应当强调其中哪些具体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及其发展呢?哪些是学生已经具备,需要巩固的?哪些是需要新的学习与训练的?分别掌握到什么程度?它们与其他学习方式的目标是什么关系?拟定这些目标,应当充分考虑本班学生在进行研究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关注、指导和调整。然而,这些具体的目标在本案例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教师说课”中均未见提出与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然,做比不做好,这些目标可能会在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但这是“自在”的、低效的。而教师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虑与发展,才是教育的生命线,才叫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只是追求有效,而是要追求高效。自觉、清晰、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与调整是决定和提高教学“性价比”的首要前提。有教学目标的精心设计,才谈得上教学过程的出色实施。
    第二,从整个研究过程来看,将研究与其社会意义紧密相连,这是好的。但既然是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不同于社会、政治、美学的研究性学习,更不同于撰写旅游宣传资料,应该在“史”上做文章,下功夫。“史”的特征在于其有“厚”度、有穿透力,一曰“探源”,二曰“探流”,三曰“探变”,四曰“探因”,五曰“探义”,六曰“探势”,七曰“探异”,八曰“探思”。用问题来表示即:从何而来?怎样来?如何变化?什么原因?有何作用与意义?趋势如何?还有什么不同的解释?我的解释有问题吗?如此分析,就可以发现本案还有许多“富矿”待开采。

 

 

    1治史如断案。以“呼吁”和“拯救”已濒临窘境的田歌为目的,其大前提必然是“田歌值得呼吁和拯救”。而这个大前提只能是得出了“田歌极具个性色彩的优秀民歌品种”这个研究结论后,才能产生的愿望和要求。既然已有了结论,并有了愿望和要求,而且学生都已知道,“嘉善田歌”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呢?先有结论,再去研究的“研究”,不是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而是“广告”、“宣传”的策划。既然事实上学生已知道“田歌作为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那么,其研究的目的应当是了解“田歌为什么会成为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其研究的方向应是:一、了解和评价“田歌”是否具有世界遗产价值;二、申报人的动机和客观原因。既然学生已经知道当地政府将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现代人漠视”她,甚至有的老师也认为是“老太婆唱唱的”,那么,顺理成章的研究目的还可以是“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差?孰是?孰非?抑或双方都是、抑或双方都非?抑或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怎样理解与解释如此强烈的反差?”其研究的方向除了“田歌是否具有世界遗产价值”外,还需研究“为什么当地政府将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为什么平民百姓却漠视她?”然后,再将两者置于其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及其主观认识中加以理解与评价。当然,究竟做哪一个课题,做到什么程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水平和可能的时间、空间等条件来决定。按眼下冠以“素质教育”而流行的逻辑,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似乎以上述第二个目的为主也不难,君不见有许多研究性课题,甚至日3教学,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搜集史料、提取信息,理解与评价秦皇、汉武、成吉思汗,彼得大帝、拿破仑吗?还有研究某市、某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看21世纪国际趋势的。据说,也是“成功”的

    ?!2在“要怎么”之前,先得有“是什么”、“为什么”和“可能怎么”。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逻辑,也是人们提要求的一般逻辑。其中“是什么”是一切的前提。学生的论文分“令人骄傲的昨天、令人5忧的今天、令人期待的明天”三部分。这次汇报没有充分展示论文,但从研究的过程来看,对“昨天”的了解却是大可质疑的。结论在先,“喜爱”在前,客观研究就碰到了容易偏颇的主观情感倾向———当“获得了不少的资料”,“满心欢喜地翻阅时,才发现关于田歌的资料仅仅是只言片语。尤其当我们来到县图书馆,……却只在县志上访到田歌单薄的身影时,失望在我们心底弥漫”。当听到反对意见时,就觉得“惊讶”和“遗憾”。当看到其发源地办了个班时,就觉得“欣喜”。其实,作为一种民歌,《县志》中能占两页半,已经不算少,至少说明写《县志》的人比较重视。其他资料只有“只言片语”,正可以说明不受普遍重视或可能原本就不是当地的主流“文化”。听到反对的意见,应该想想为什么。办了个“红红火火”的班,要看看是谁、怎么发起的,谁来参加,为什么来参加。学生的反应,是自然的,来自上述“目的”定位的误区,这些正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天赐良机”,但却未见教师的举措。最可能的解释是教师与学生是同样的目的定位;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了解历史,史料是第一位的。既然知道“田歌”是文化遗产,已有“数百年”历史,但汇报中我们听到的“田歌”却是清一色的现代“田歌”,其中《南湖的菱花开了》是二三十年代的,顾秀珍老人和学生接着唱的更是五六十年代的,《牧E呼声》的白话歌词说明也早不到哪里去。这些史料能让后人知道什么呢?无论从歌词,还是从曲调上看,充其量只能反映20世纪上半叶的田歌情况,说明这一时期“田歌”的内容和特点,作为数百年“嘉善田歌”的史料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研究性学习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独立自主的选择与思考,另一方面对作为“引导者”、“服务者”与“合作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教学要求。

    1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并不否定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及时帮助他们“谨慎”地推敲。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会把学生的每一个成绩当成是教育的高地,而且善于将他们每一个错误看成是教育的平台。不仅看到学生在认知方面发生的变化与进步,而且懂得他们在情感方面有何起伏与发展。由于是研究自己家乡的事,学生已经知道“田歌的发源地”在“丁棚”,“把田歌中心人为地转移到西塘是否合理”是个问题,并将此作为问卷调查的一个项目,先不说对不对,至少说明这些学生具备了“不惟上”、不跟风、尊重历史、求真求实的精神,这是多么可贵的智慧与人格“火花”啊!这既是“研究”的精神,“史”的精神,更是做人的精神,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绝好的教育机会,教师抓住了没有?为此做了什么?从汇报来看,通过研究,学生最后认可了数百年“田歌”属西塘悠久文化的特色之一。这个认识上的转折是如何完成的?其历史依据在哪里?与发源地丁栅是什么传承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何又称“嘉善田歌”?而不叫“西塘田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何要“人为地”D糊或“创造”历史?这样做有利于西塘的“申世”吗?

    2我们特别提倡在基础教育中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中学历史课程也一定要为乡土史留出空间,但绝不是提倡家乡主义、地方主义。对家乡的热爱必须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才可能有真正的巩固和持续的发展。热爱家乡的最好态度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家乡、发展家乡,而不是“自封”和“自大”家乡及其事物。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现存历史遗产也绝不是让历史上的事物永恒,而是为了现在、将来及其发展。既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事物、新文化、新歌曲的大量涌入”,“田歌”已到了“年轻人啊都不唱”,现实中只能“勉强找到它的踪迹”的“令人5忧的今天”,就一定有其原因。首先应该看到这是西塘的历史巨变与进步。试想,浙江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佼佼者,“西塘地处上海、苏州、嘉兴三个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如果今天的学生还以“田歌”为流行歌曲,那还是浙江的西塘吗?如果历史教育引导学生不是唱今天的流行歌曲,而是为“捍卫”家乡文化大唱“田歌”,这将是个什么事儿呢?历史教师不是“孔乙己”。挽救、保存、捍卫和发扬光大家乡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家乡人应尽的责任,也是历史教育的功能之一,但有一个怎样挽救、保存、捍卫与发扬光大的问题,有的可能是原样,是极少数,大多的是博物馆式的保存,而取其某种精神或精华融于和创新于时代主流。这种发扬是扬弃,是“涅”,而不是“推广”。这就是历史,是不以任何人的良好愿望而转移的时代潮流,也是历史研究的关键点之一。那么,“田歌”的精神、精华又在哪里呢?又该如何融于和创新呢?令人高兴的是“教师说课”中已经触及了这个问题,相信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好的举措。

    3将自己的认识过程作为认识的对象再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中国人早有说法,即反思,所谓“每日三省吾身”是也。现代心理学称之为“元认知”。反思所关注的焦点不是行为的对象与结果,而是行为的过程,是行为本身。反思是思维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使自己得到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嘉善田歌”研究在交流、展示成果后,不是“不唱田歌心里痒,大伙儿,上”,让学生兴起大唱“田歌”的高潮,也不是考虑“是不是必须走商业性的道路”,而是引导学生去反思研究成果得来的过程:“研究的目的与选题有什么问题?目的与研究有何联系?选哪一个课题切入点更有利于研究?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什么问题?哪一种方式、方法更有效?为什么?曾经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有什么经验与教训?对研究本身有何体验?对研究的人文环境有何感受?为什么?”从而,使研究的“经历”经验化,使研究的经验理性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反思”这一使同样的经历与成果,却可能得到更多的收益与升华的思维习惯。假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地看问题的话,这样取得的“转变学习方式”的成果,就比“嘉善田歌”的直接成果和宣传要好的多。

    研究性学习之风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兴起不久,浙江的同仁又很热情,经与执教和指导老师商定,作为一种探讨,才说了以上可能多余的话,不知诸公以为然否?

 

 

    五、点评回应

    周建夷(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校长):

    我校是浙江省重点中学。近年来,我P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多次获省市一、二等奖,《嘉善田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我们衷心地感谢嘉兴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戴加平老师的指导和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的帮助,也感谢《历史教学》杂志的关心,我们愿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杨浙东:

    拜读了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的点评后,可谓是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首先,使我对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任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把握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对学生所要达到的阶段目标和最终效果要清晰、具体并适时调整;善于对学生所遇到的疑问、困难给予点拨和解决;对学生的新思想、新智慧给予探讨、分析和完善等。还有,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情感等有全面和清晰认识,从而使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它也需要师生间的民主探讨、协调合作,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而不可越俎代庖等。

    其次,聂老师对中学教育教学的关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虽未谋面,但从聂老师的来电交流和点评的字里行间中,让我真切地感到他是一位对中学教育教学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的专家。聂老师的“专家点评”虽落脚于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但其阐述的理念和方法又何尝不适用于整个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呢!

    这次我有幸能直接受聂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对我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绝佳机会。他对我的帮助和指导不是我几段文字所能言尽的。在此再次表示感谢!也感谢《历史教学》杂志,使我有机会求教于全国同行。

    戴加平:

    由于省教研室周百鸣老师的关心和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的支持,我们得到了将我市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之一《嘉善田歌》在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上展示的机会。正是机缘巧合,能得十多年前曾有一面之交的聂先生作点评。现在《历史教学》又特邀聂先生对《嘉善田歌》做较系统的点评,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具体地探讨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市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与聂先生交往,收获丰富,有形的可以通过“专家点评”去学习和体验,如“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过程”、“教师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虑与发展,才是教育的生命线”、“对家乡的热爱必须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要通过对研究性成果得来过程的反思,“使研究的经历经验化,使研究的经验理性化”等等。无形的则更值得说说。在大会点评前,聂先生曾来征求我们的意见,说:“既然是学术探讨,我会充分肯定成功之处,还会谈谈我认为的不足,还会针对全国的问题作些借题发挥。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知诸位是否愿意?”如此坦诚,我们当然非3欢迎与珍惜。可惜,执教的杨老师当时已回嘉善了。聂先生请我们转告他。事实上,我们早已关注到聂先生倡导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基本理念,并努力落实,但他这次更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为了一个地方的位置与隶属、一个人的名字与身份、一段歌词的出处与用词,聂先生一次又一次地要我们提供确切的证据。还有电话、电子邮件等频繁交往。毫无疑问,这种坦诚相见、严谨求实的品格,在学术风气较为浮躁的今天,会觉深刻,意义长远。真的非常感谢聂先生。

    我们一直在追踪上海、北京、江苏等先进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改革进程,一直在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学科的整合问题。“坦诚相待、学术平等、鼓励交锋”是这几年我们在嘉兴市历史教师中大力倡导的。我们几乎完全同意聂先生的点评与建议,然而,理想的教育与现实的教育不完全是一回事。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低俗的、难以进步的。但理想的教育必须扎根在现实的土地上,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研究性学习要强调过程,强调经历与体验,但在实践操作中,其前提是发动教师与学生广泛地参与,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因此,我们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普适性。我们不只是组织少数师生搞几个精品,而是通过《嘉善田歌》这样的,也许是很不成熟,但也因此更容易被人接受和效仿的教学案例,激发更多师生的参与热情;我们O望师生们看了这样的案例后,会自信地说,我们也能做,我们还能做得比它好!

    二是激励性。我们既衷心地希望所有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努力出优秀成果,又以宽容的心态和积极的方式鼓励师生们的点滴研究成果,有时候,甚至只是一点心得,一点教训。正如聂先生所说,“研究性学习之风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兴起不久”,它确实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出现“遗憾”现象是很自然的。我们不能等没有“遗憾”了再做,只能“摸石头过河”,能在“遗憾”的进步中追求进步。我们已经努力地做了,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地去做,这就有了希望。

    最后,真诚地感谢聂先生,与其说他给我们提出了目标,不如说他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境界,也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会向这一目标、这一境界接近。我们相信,这也正是聂先生所期待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