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凌寒:我布置给学生的寒
学生寒假作业:电子报
时事报:侵略与反抗:学
学生随感--怎样学好历史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思考:我国台湾学生的历
小D:学生画的历史地图
给将入高校的学生之最后
李哲治:培养学生历史阅
李林川三篇:学生眼中的
最新热门    
 
给学生一片空间

时间:2009-10-18 17:52:58  来源:沈静
 

给学生一片空间

                                                   长兴金陵高级中学   沈静

作者:沈静    更新时间:2008-4-12  嘉兴市高中历史学科基地 >> 课改动态 >> 理论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历史课标为指南,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识之士提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教是为了不教。”显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何等重要。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有疑才能造就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一句话,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这里说的质疑,包括教师质疑和学生质疑两种。在历史教学中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的教学活动,既可激起学生兴趣,又可启迪学生思维。

罗素曾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也是要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进行创新学习。对枯燥乏味的抽象内容,我们可运用设问,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自觉参与问题的解法。因为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把“疑”设好,设精,设巧,设到点子上,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在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不由不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如在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时,可让学生听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感受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的发展历程。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夹缝只生存,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外,教师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新文化运动》时,讲到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思潮时,可以让学生穿过时空隧道,假如你们在当时会像陈独秀他们那样反对吗?为什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想象。只要能说出各自的理由,教师就要充分肯定,然后再结合学生的观点展开分析,有的放矢。学生这时一定会聚精会神地听你讲道理。

著名教学专家德波诺曾经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须的已知信息。”所以教师的善问应表现在大胆地、富于创造性地巧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片空间。因而教师的质疑要讲求“四性”。

一、趣味性

趣味性,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富有趣味,情趣盎然。

二、启发性

 

启发性,即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想象性

想象性,即教师设计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不是求同,而是求新、求奇、求异,在这样一个驰骋想象的积极思维过程中,学生心智也就得到了开启。

四、开拓性

开拓性,即教师设计问题要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生迪伯诺指出:“四维的目的不在于正确,而在于有效。”教学要着意培养学生的正是这种“有效”思维,即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去设计问题,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除了教师质疑,更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导演。导演应该允许演员创新,使其个性化发展。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要好好利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好好点燃。所以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质疑,且不管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价值都不能轻易否定,要给他们信心,给学生一片空间。比如在上《新文化运动》时,在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教在北大”的人物—辜鸿铭,在简单介绍后,仔细听的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是不反对封建文化的,为什么还能理直气壮地站在北大的讲台上。”这时我会向他赞许地点点头,先问大家:你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怎么样?你们的看法呢?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我说:“你的问题引起了那么多的人发表看法,可见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现在大家就把这里当成北大的课堂,自由发言吧!”然后再叫其他学生来回答。提问的学生通过提问既获得了成功感,又明白了一些真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新性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然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实施创教学还表现为学生善问。这就要求彻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使历史课堂变成一种真正“民主”的课堂。而要让学生善问,作为“导者”的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营造一种学生敢问的教学氛围

要使学生敢问,就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创设这种关系,教师就必须善待学生,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合作的伙伴,处处关心学生,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给予学生慈母般的爱。特别是对于有缺点和失误的学生,不要粗暴地加以批评和指责,而要循循善诱,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课堂上尽量使用诸如“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助吗?”“你还有什么想问老师吗?”等这样一些尊重学生的语言,激发他们多思、善思。课后能与学生情同手足,打成一片。这样,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随之产生。有了这种关系,师生之间的“墙垛”就会自然拆除,在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也就能毫不忌讳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敢问了。

(二)营造一种学生“善问”的教学情景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事实证明,疑问是思维的契机。为了让学生在咱们的前提下勇于发现问题——善问,老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情景,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正如陆九渊所说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让善问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一个个疑团被解开的过程中燃起学生思维火花,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心智,给学生一片空间,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它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去飞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尽情地学习历史、体验历史,享受快乐历史,与历史亲密接触!

 

                                                  2008

 年3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