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构建师生互动,让学生成
刘向荣:历史教学师生互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李瑞华:让历史在师生互
邓韵梅:青基赛《中外的
专题五第1课   "开辟文
钱洪海:唐代的对外交往
greater:开辟文明交往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北宋西夏间贡赐交往中的
最新热门    
 
交往互动:基于史料的对话

时间:2009-10-18 17:53:18  来源:佚名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1/110310/archives/2007/683101.shtml

                        交往互动:基于史料的对话


    基于史料的教学,就是师生围绕史料展开探究,通过认识史料,解读史料,形成历史意识。主要有三种模式:运用史料创设对话情境、运用史料搭建对话平台、运用史料补充对话细节。以史料为媒介进行对话,可以把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既有助于学生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式。根据近年来高考说明中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了对教科书中史料的运用。


    【案例描述】
    在进行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之第三单元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在本课的第二课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先是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进而导入本节课内容,然后出示了这样几段材料:
    (1)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恩格斯语
    (2)一八零三年贝多芬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 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3)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 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语
    (4)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5)他不过是一个“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 ——欧洲的封建君主


    然后,根据以往的教学分组就第一则材料与学生探讨“会不会有人代替拿破仑”,进而展开讨论——拿破仑上台的原因。
    师:二百多年前(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此,恩格斯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材料见上),这位同学对此提出疑问,好,我们就请这位同学陈述他的看法。
    生1:假若没有拿破仑,也就没有雾月政变,没有法国的军事独裁政权, 没有法兰西第一帝国,没有资产阶级稳定的统治秩序,没有狂热的对外征战。拿破仑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的勃勃雄心(或野心)、军事才能、性格禀赋密切相关。可以说,拿破仑是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没有拿破仑,地球虽然也在转,但“转法”不一样。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独特。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如果没有拿破仑,换成其他人,会不会称帝。
    生2:我觉得建立帝制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资产阶级建立正常统治秩序的需要。当时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法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他们的利益。用督政府执政官西哀士的话来说:“我需要一把利剑。”拿破仑就是这把利剑。在法国危急的时刻,拿破仑成为革命的领头羊。因此,资产阶级必定要选择一个拿破仑式的人物。没有拿破仑,也会有人扮演他的角色。
    生3:从法国大革命的负面影响来看,也可证明这一点。 大革命时期革命领导机构中缺乏民主精神,不容许有不同的政见。君主立宪派是这样,吉伦特派是这样,雅各宾派也是这样,都是派系集权,而拿破仑不过是将派系集权发展为个人专权。拿破仑声称:“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强权。”这恰恰说明,拿破仑是所处的历史环境塑造出来的,换成其他人,也会被“逼”成拿破仑。(全班鼓掌)
    师:从上面几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没有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也会有其他人来建立这样一个强权政治,这是法国当时的国情决定的。回到教材,我们会看到,拿破仑的上台是“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思定,需要一个强力政权”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看看另外几则材料,(其间以非典为例,分析1789年瘟疫的内涵)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纷纷表示自己的见解,说明人们对拿破仑是褒贬不一的。)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呢?我们一起来回顾,用史实来印证拿破仑这个人,看他都做了些什么。
    学生A:他颁布了《民法典》《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学生B:他占领了大半个欧洲,用武力把大革命的成果——自由、 平等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动摇了封建统治。
    学生C:他多次打败了反法同盟的进攻,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
    学生D:他奴役了欧洲其他地区的人民,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觉醒。
    学生E:他建立帝制,恢复旧制度,如等级制度,是历史的倒退。
    师:同学们说得对,那么大家想想这样一个问题:拿破仑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请从法国人民、其他被奴役地方的人民和封建君主三个角度去考虑。
    学生F:法国人民会把他当成神话,崇拜他。
    学生G:被奴役的人民会起来推翻他的统治,这是他传播自由、平等的结果。
    学生H:都有一定的道理。
    师:(其间穿插介绍百日王朝的故事,进一步证明拿破仑在法国人民中的威望,为下一个问题“路易波拿巴上台”作铺垫)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的第一帝国覆灭了,代之而来的是复辟的波旁王朝,法国历史再次倒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1815~1848年法国的政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案例反思】
    以上只是这节课的一个片段,在这段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所能得到的材料为课堂对话搭建平台。从课后作业的反馈中,我感到有三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丰富对话内容,创设对话氛围,使师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体验历史;二是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生成,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看问题的学风,使学生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强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意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
    第二,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能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舞台,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要把对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眼光去发现史料中的问题,并用科学的方式加以处理。或者选择一个主题,给学生多提供些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独立地分析原始资料,对各种观点展开研究、批判,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三,在以史料为中介的对话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史料,如何在鉴别中得出对历史的科学解释,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要纠正学生对史料的“误读”,对一个历史事实,尽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这些理解不能脱离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要遵循史学研究规范。
    历史教学本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而通过史料的教学则更是一款大餐,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共同进餐,教师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李镇西博士语)。

 

 


    【点评】
    历史教学呼唤对话和“细节”
    王春丽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真正地实现了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参与,从而实现有效教学。一般来讲,教师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形成本小组的集体意见,选择学生代表小组进行阐释,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把问题的答案与现实社会存在的现象进行对照,让学生在感受中加深理解,从而实现课堂生成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目的。但我在基层学校调研和听课中发现,很多历史教师特别是年轻的同行们,在传承了老教师的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影响和意义这些方面深刻剖析的功力后,总是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放到最后,把这一教学过程当作一个专门的教学环节去处理。由于缺乏具体情境的铺垫,难免给人一种勉为其强的感觉,这种对三维目标的处理是肤浅的,说明参加课改的教师付出了热情却偏离了方向。
    听了施老师的这堂课之后,我鼓励他抓住教学细节把它写下来,拿出来与同行们探讨一下。这节课采用了对话教学,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我们看到,学生不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多数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又发表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知识不再是僵死的,而是与教师、学生一起共同构成对话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是停留在热闹的形式上,而是深入到情感的层次,共同交流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学生在对话中走向共识与理解,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对话中又牢牢把握对细节处理的运用,从评价拿破仑个人入手,把他的个人命运与整个法国的兴衰乃至整个欧洲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细节中体验了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而把情感的生成、价值观的取向建立在具体的史料分析上,成为这堂课的最大亮点。这样的情感非常容易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做进一步的探究,教师只要稍加指导,就会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事实上,通过学生的反馈,他们已经对拿破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基本掌握了从多维角度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实现了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呼唤对话、呼唤“细节”,注重了对话和细节其实就是关注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学的工具——文本,这些成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正像施老师在文中所写的那样:“历史教学本身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这样的情感中找到历史思维的价值之所在,这对历史教育所肩负的把学生首先要培养成学会“生存”的人是十分必要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