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张小华:唐诗反映的唐朝
顾忠华:再谈历史教学中
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
钟祖华:悬念设置在历史
唐少华:创造性思维与历
钮昕华:历史学习中的必
逝水年华:再谈历史教学
张志华:“演绎法”在新
彭兴华:教学叙事反思
殷松华:捕捉课堂“星火
最新热门    
 
李瑞华:让历史在师生互动中跳动着鲜活的生命

时间:2009-10-18 17:08:26  来源:李瑞华
 

李瑞华:让历史在师生互动中跳动着鲜活的生命

石河子市第二中学   
     
历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仅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还在于,使学生在思想素质方面和心智等方面有一个发展。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在内心确立起来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1、  在历史教学中还历史鲜活的生命力。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曾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作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活动。”怎样才能还历史鲜活的生命呢?

1、  用教科书提供的有效信息、展现鲜活的历史。

(1) 通过教科书有效的文字内容,(2) 寻找时代风采。
     
教科书中再现的当时百姓的衣、食、住、行的生产与消费、生活质量、人口增长与流动、婚姻、家庭、环境、全民素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等时代风貌,教师在教学中该怎样去展现呢?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条理的归纳和网络知识体系的整理,却不注重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去感受时代的风貌,体验真实的情感,那么怎么能感悟出正确的价值观呢?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利用以上要素在师生互动中分析出:百姓的衣、食、住、行不只是单纯的介绍技术进步,还能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发展状况、它对精神文明带来的影响、供后人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当时所存在的社会生活风貌,感悟出了“进步的真理”,并把它升华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精神”财富。

(3) 通过教科书中提供的图片捕捉有生命的历史。
     
在上《中国古代史》“明清的政治经济”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对《乾隆南巡图》、《广州十三汀》的观察,使学生感知到了清朝的社会生活状况。《乾隆南巡图》不仅描绘出了乾隆离京南巡时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而且还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北京城,宫殿雄伟、街道规整、店铺林立、人物众多的繁华的人文景观,学生从中进一步了解到了清朝中期北京城的建筑,都市生活和统治阶级的奢华日益腐化的历史。《广州十三汀》再现了清代中国对外贸易区十三汀的风貌。它仿佛带领师生一起走进了在华丽的西式建筑上悬挂着各国国旗的广州十三汀对外贸易区,此时正是货船到港时,穿着不同的服饰,操着不同语言的外商正进行着繁忙的交易,好一派中外贸易繁盛的景象。师生通过两幅图的情感体验,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为中国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条件,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广州十三汀成为中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区,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了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价值观。

 
2、  通过教科书外的补充资料解读历史
   
在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讲座:“西部开发”时,当讲到西域时,我出示了一组题:

楼兰,古代西域的繁盛重镇,今日沙漠中的荒凉遗址。让我们穿越沙海,掘开沙砾,去领略楼兰往昔的辉煌吧。观察下列来自〈〈沧桑楼兰〉〉一书中的图片:〈〈楼兰地理位置图〉〉、〈〈楼兰城郊枯死的胡杨林〉〉、〈〈楼兰发现的渔网〉〉、〈〈楼兰出土的东汉丝绵上衣〉〉、〈〈楼兰出土的河平四年、元延五年简牍〉〉、〈〈楼兰东汉墓中出土的丝锦〉〉、〈〈楼兰东汉出土的具有西亚风格的毛织物〉〉、〈〈楼兰出土的具有牛建陀罗风格的木雕〉〉。学生通过观察,对西域的历史有了更形象、更具体的了解:在西汉时,楼兰水源丰富,胡杨生长茂盛,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很适宜人类生活,因此,此处成为丝绸之路要冲和中外交通干线上的一个重镇。公元前2-4世纪,是楼兰的兴盛时期,以后由于自然条件恶化,水源减少、人类过渡活动,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楼兰逐渐废毁。楼兰鲜活的历史唤起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前景的向往,并把它上升为保护环境的社会意识和为保护环境做贡献的价值观。

二、让课堂“跃动”着学历史的生命
     
课堂应当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提升和完善生命的一个场所,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对智力的挑战,强调对激情的引发,强调对生命的呼唤,强调对人性的交流、理解,因此更具有人文色彩。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课堂要突出以下几点:

1、 体现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基本功是指教师具有的震慑力和持续发展力的教学本领,它要求教师要有:

(1)深厚的专业基础。表现在①能厚积而薄发。教师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即能充分挖掘和用足课本这一教学的共同资源,又能开拓和利用课本以外的其他的个性化资源甚至史学以外的有用资源,海纳百川地理解和通透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史学研究的新发展。②深入浅出的史学理论。了解和掌握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史学理论,包括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从而达到深入而浅出。③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了解传统的和现代的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运用,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

(2)睿智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的各种反映,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让学生设问时,教师要及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当学生有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将“困惑”深化为一种发展性的获得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把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开放性的场所。

(3)扎实的语言功底:
     
教师必须具备具体、生动、准确、科学的知识表述能力;史论相彰,严谨豁达的逻辑语言结构;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准确的获得新的知识。

 
2、建立一个平等互动的课堂:
     
原有的历史课堂教学,是老师们通过一遍遍地进行条件反射式的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结论或一点点的基本技能,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都扮演了很悲哀的角色,遗缺的就是生命活力,更谈不上生命整体的和谐发展。

新课标的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是互动的,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互动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或“一言堂”,也不只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更多的应该是“学习成员之间的多元、多边、多样的互动、互助、互惠的行为”。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格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身份和角色是动态互换的,知识也是互动构建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所以教师应以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为信念,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教学技能为专长策划、安排、反思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有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学生的喜爱与偏好,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适时地进行渲染烘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不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如在上《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课时,我首先出示教材前面的彩画《曲院风荷——北京圆明园景致之一》,并讲解道:“这就是坐落在北京西郊,汲取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精华、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景观之一,身在其中犹如进入如诗如画的仙境,它也是一座世界文物宝库的收藏之园。然而在1860年10月6日-9日,英法联军在此洗劫一空后,将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风光旖旎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顷刻成为一片瓦砾。(接着展示:《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同学们请看看这两幅图片,这里记录了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今天,我们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就要重新揭开这已凝结了140多年伤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到这两张图片上,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图片背后的历史。通过补充的资料、图片,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事件。同时还营造了一种凝重的氛围,便于学生带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来学习本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求知的欲望也被激活了。

4、珍惜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营造一个“思维场”。
     
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有效地启动已积累的知识,借已知求未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学“鸦片战争”时,可让学生讨论:鸦片战争英国为何选择进攻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片创新思维的蓝天。在讨论中,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从政治、经济、地理、军事、情报信息等几方面去综合论证,得出了:进攻东南沿海是必然的结果。又如:在上“宗教问题”的专题讲座时,让学生讨论对宗教的认识。在讨论中,学生从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被奴隶、农民起义利用,被资产阶级革命利用,如今世界上那么多的人包括科学家都信仰宗教,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也将“宗教信仰自由”列入宪法等事实去思考,学生借助于发散思维,得出创新结论:①在阶级斗争史中,宗教突出了统治阶级利用它作为麻醉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的作用。②在文明史中,宗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自身过程中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它用超自然的方式,使人的心灵得到“自然洗涤,平衡与满足”。③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宗教与法律、道德一样,是社会秩序、规范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甚至进步的润滑剂。这些难得的思想火花,教师要给予精心的呵护,让它在师生的互动中,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5、 让教学设计方案,6、更贴近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场”、“发展场”。
     
李大钊说:“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有生命的历史”首先体现在历史知识深层所蕴涵的“进步的真理”和社会精神等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历史教学教给学生的历史,就必须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它应当是“有思想”的历史、“有情感”的历史和“有生活”的历史,而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融,才有可能使我们感受到“人”在历史之中真切、鲜活的生命。这才是“有生命的历史”的基本内涵所在... 在上“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节活动课时,可将讨论的重点放到“辛亥革命给了你那些启示?”上,这就体现出学历史的本质:历史,学的是前人之史,明的是今人之智;历史教的是逝去的文明,育的是当今的文明、将来的文明。在具体设计上,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如果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假如你是孙中山,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溶入历史情境中,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之中,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历史事件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一种心灵的沟通。结果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如:继续发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发展军事力量(孙中山后来创办了黄埔军校);发动群众(孙中山后来改组了国民党并与四个阶级结成联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在反封的同时还要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扩大宣传等。在讨论中营造了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生活场”和“发展场”,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有了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这有利于学生对孙中山后来从事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及思想转变、国共合作等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看待事物。这对学生走向社会,甚至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更能体现以史为鉴的重大价值。
     
总之,让课堂“跳动”着人文的关怀,充满着师生互动的“人气”,溶入着历史的情感,升华着师生的历史魂。这样的课堂就应该是一个为人的或生命的境界持续不断升华的磁场。这个磁场,首先是一个“思维场”,一个充满思辩的课堂;其次,是一个“情感场”,一个师生全身心的投入,以情动情的课堂;再次,是一个“生活场”,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师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和鲜活生命的历史。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也在此得以实现了。

参考文献:
何成刚:《历史课程改革的人文取向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1、2期
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聂幼犁:《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4)》、《假如在事实上不想被时代和学生抛弃》
黎建军:《让教学设计方案更贴近学生的现实》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