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踏雪寻梅:高密一中高二
史韵梅香:世界古代史中
赵军梅:谈谈高中历史新
刘梅:自初一历史新教材
赵梅:历史教材中的美国
马立梅:初中历史教科书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北师大版教材使
马立梅:历史教材标题的
最新热门    
 
邓韵梅:青基赛《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6:47  来源:邓韵梅
 

                                         

 

 

课  题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  情

分  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学  习

 

目  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  学

方  法

及意图

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对外关系。关于郑和下西洋一目,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找寻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西洋之旅”的活动,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让学生知道这次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戚继光抗倭,利用童谣、地图和课本上的动脑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戚继光。利用《七子之歌》学习葡萄牙在澳门攫取居住权的内容。

教学媒体与 教 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提问:美洲大陆是谁发现的?

早在这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已有一位航海家进行了航海壮举,他是谁?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  原因

(1)       谁派郑和下西洋?

(2)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       为什么选择郑和?

2、  经过

(活动)“西洋之旅”——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描绘。

(讨论)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远航?

3、  意义

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比较

(提问)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你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

2、戚继光与戚家军的抗倭

3、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播放《七子之歌》

(提问)葡萄牙如何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葡萄牙来华与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不同?

澳门什么时候回归祖国?

 

小结:

投影板书

堂上练习(时间允许的话)

 

 

根据老师的提问思考、回答,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以及相关材料进行回答。

 

 

 

学生根据提示和老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描述,并且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感受。

 

 

 

 

通过童谣等材料了解倭寇的危害,知道戚继光与戚家军的抗倭事迹等。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从现实联系到历史,了解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让学生知道我国的郑和下西洋是一次航海壮举,比哥伦布还要早,培养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以及本身的素质条件,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引导学生多角度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并由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明确“民族英雄”的概念。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知道郑和下西洋与葡萄牙的殖民掠夺有本质上的区别。

 

 

 

 

 

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一、(转)邓老师的课后反思: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后反思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节课,虽然教学环节比较完整。但是总体上感觉比较沉闷,没有激情和闪光点,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比较紧张。平时上课,这个班的学生是比较活跃的。但是公开课有老师在后面听课,大家就都显得很拘束,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完整。因此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

 

二、学生思维受课本影响较大。本课的内容比较充实,所以为了让教学内容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要求学生课前按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预习课文。结果学生由于紧张、怕出错,答案都局限在课本上,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而本课在其他班讲授时,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可学生思维很活跃,抢着回答,答案超出了课本范围,而且讲得合情合理,可是时间花费较多,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三、教学设计有所欠缺。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经过”设计得不好,本想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路线、贸易、困难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描绘,结果却变成了老师提问、学生读书的局面,思维没有发散。而“戚继光抗倭”一目,抗倭史实讲述得比较简单。

 

课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评价表来看,三维目标基本上达到,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大部分小组在心得体会上写到:为中国感到自豪,要学习郑和吃苦耐劳和戚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还有小组说到:今天不仅学习了历史,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做人;从小养成好的品质,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第三单元测试卷中第六大题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学生在测试中本题的正确率较高,其中问道“如果你是明朝皇帝,你会继续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会,因为会大大损耗本国的国力,给其他国家以可乘之机,但是也不能放弃海外交往和贸易。”这些说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二、学生课前预习材料:

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连,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我们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了明朝初年,成为郑和的随从,并跟随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西洋之旅。

      (旅途路线)所谓西洋就是现在的                                   。我们的船队从             出发,最远到达                           。途中经过占城、榜葛剌、古里、天方等地,这些地方分别是现在的                                             等国家所在。

      (各国态度)西洋各国对于我们的到来表示极大欢迎,热情招待了我们。比如(场景描写)                                                                                                                   

      (海外贸易)为了表示友好交往的诚意,我们的船上装载了大量的货品,其中包括                                     ,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而他们也拿出了珍贵的特产给我们,如                                      

      (困难危险)但是我们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遇到过                       等困难。

      (成功条件)面对困难,郑和率领我们毫不畏惧,最终胜利完成了使命。你要是问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那我们告诉你,原因是                                                 

      这次旅程虽然艰辛,但是印象深刻,获益良多,给我很多启发。我觉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