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踏雪寻梅:高密一中高二
赵军梅:谈谈高中历史新
刘梅:自初一历史新教材
赵梅:历史教材中的美国
马立梅:初中历史教科书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历史教材标题的
李腊梅:浅谈“即时史”
刘石梅:高中历史新课标
最新热门    
 
马立梅:北师大版教材使用困惑

时间:2009-10-18 17:20:12  来源:马立梅
 

 

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的使用困惑

马立梅

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邮编256606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在我们地区已经使用六年了,在这六年中我使用最多的是七年级的教材,所以产生的困惑也比其他几册教科书要多。现举几例,希望引起教材编写人员及广大教师的注意。


一、教材中小字部分的处理欠妥当


北师大版教材的每一册《前言》部分都有类似这样的说明:“关于课文的正文,有大字和小字(或宋体和楷体)两种不同字体叙述的内容。其中,大字(宋体)部分的内容,是同学们要学习并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小字(楷体)部分的内容,是对大字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属于阅读部分,你读一下就可以了(或读一下是有用处的)。”在教学中我发现的确有一部分小字内容“读一下就可以了”,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0页中小字部分对干栏式房屋的解说,完全是帮助理解这种房屋建筑原理的。还有一些励志的小字内容,比如七年级下册中对司马光勤奋学习的描述与刻画,这些都没有必要去讲述或让学生记忆评论等。但是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独立成为整目的小字内容,假如我们一带而过,甚至有的教师直接性不予说明,放弃整目内容,这样完成的教学结果没有完整性,有时候甚至荒唐的很。


七年级下册第98页《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全部是小字,我理解教科书在本课突出的是皇权专制,为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便把朱元璋的出身、参加农民起义、建立明朝、前期统治全部列为了小字内容。我为了突出朱元璋一生的传奇色彩,并希望学生在朱元璋身上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进取精神,能够变得睿智起来,特意绘声绘色的讲述了他的一些故事。不过事后看来由于学习习惯使然,教材《前言》要求明确,考试压力所致,我不能“无理”要求学生记忆本目知识内容,学习结果证明这样处理跟没有处理几乎一样。期末总复习来临,我根据考试动向引导学生看图片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用投影打出了朱元璋的图像,提出问题让他们回想这位皇帝在历史上干了哪些大事。可能是因为无论基础性练习册训练还是单元过关都很少涉及小字内容,学生张嘴答道:“诛杀功臣制造‘胡蓝之狱’”、“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设立廷杖制度”。看到这就是我辛辛苦苦教育出来的学习成果,真是非常痛心,思考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问法有毛病,按照教材原意我应该设计问题如下:这个人是如何加强君主权利的?学生的回答应该准确无误了,但是不管如何设问,学生都不能全面的认识朱元璋这样一位开国明君。对教材这样编排和要求的理解是: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进入高中后进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之类的专题学习,但是我不满意初中学生把朱元璋这位有着远见卓识的开国皇帝认识成这样。但是我试着“用教科书教”、“教教科书”等思路都无济于事,教科书给出的人物本身是片面的,怎么读,他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昏君、暴君,我认为这对朱元璋来说太不公平。我所教的每个班级中正好有几位姓朱的学生,阅读完教科书后,这几个学生总是会遭遇其他同学的嘲笑:“朱某某,你们姓朱的当了皇帝后怎么一点好事都没做呀?……”真让我深感困惑。


我在以前文章中研究反思过《多民族抗战兴起》一课中的整目小字【共赴国难】,我同样认为这目小字是教师必须讲解,学生也应该掌握的。我查找了整套教科书的“整目”的小字内容后,基本上认同不能忽视小字反映的史料,所以我希望教科书在《前言》部分对小字的要求上还要进一步加强。


二、把整个朝代删除,在学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王朝的情况下生硬搬出其它事情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建立,220年被曹魏取代。七年级教材正文对此只字未题,如果我们不去翻看教科书最后的《大事年表》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王朝,更不明白它与西汉的关系,但是教科书却在后面几课文化类课文中频频指出: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东汉后期,形成道教;以及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姑且不说在近两个世纪中,东汉王朝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我们应该补充说明这其中的社会原因,不提东汉的政治状况我们也很难交代到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出现政局混乱,最后演化成三家割据局面。教材的编写的确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往往越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教师就越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补充和探索的疑问太多,浪费太多的课堂时间和精力,还经常“卖力不讨好——拿不出来优异的教学成绩来”。


打破学科体系,不再追求历史学科的完整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所有学生学到的所有历史知识都是支离破碎,很难所对孩子将来学习有对大的益处。所以教材的编写缺乏基本的系统性,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多教学的困惑。


三、单元前言术语太多、艰涩难懂


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材的《前言》部分向学生提出:“在学习时,你首先应当注意阅读每个单元的前言,那里写着本单元所涉及的历史线索、主要问题和重要的学习提示。它虽然没有有趣的故事,但它可是你学好这个单元的纲,十分有利于你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开始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除了生硬记住以外没有好办法把这些内容弄明白。学生是在没有这方面知识铺垫的前提下来看“前言”的,所以前言应该浅显易懂,最好比较有意思才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学习。但是我们学习的教科书的前言是一篇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又进行了浓缩的提纲,几乎全部用专业术语组成,令学生产生“如读天书”的畏惧感。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例,刚进入初中学段的学生不会知道“公元前”“文明时代”“图腾组合”“多元文化”“私有制”“阶级”这些概念,与其给他们来一个“下马威”还不如循序渐进的学习,由浅入深,所以我一般是把“前言”变“后续”和总结,先让学生把课文中的故事、主要内容梗概基本掌握以后再来学习单元前言,做一个概括性总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解释个别术语。虽说任何时候教师都有处理教材的权利,但我还是希望放在前面的前言可以简单易懂起到引领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只要使用我们总会发现困惑和不合适的地方,北师大版教材在课改初期为改变教材“繁、难、偏、旧”的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过分考虑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不便,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全貌轮廓变得模糊,个别问题的要求又没有降低,学生仍然感觉历史学习很难。同时,一部分眼睛里只有考试成绩的教师将计就计只把教科书中变少了的那一部分考试重点当教学任务,一个学期反反复复训练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已达到全部“学会”,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历史知识层面过于狭窄,影响他们理解文史类典籍的能力,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建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者都能够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研究和教授这门传统课程。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马立梅,女,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历史教师,中教二级,本科,教龄16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