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踏雪寻梅:高密一中高二
赵军梅:谈谈高中历史新
刘梅:自初一历史新教材
赵梅:历史教材中的美国
马立梅:初中历史教科书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北师大版教材使
马立梅:历史教材标题的
刘石梅:高中历史新课标
最新热门    
 
李腊梅:浅谈“即时史”研究与历史教育

时间:2009-10-18 17:19:28  来源:李腊梅
 

李腊梅:浅谈“即时史”研究与历史教育

《中史参》

 
  一、一个史学新领域

 “历史无用论”是西方现代科技高度发展后一个流行观念,中国现代化既然以西方为榜样,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传染”,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可以运用技术对人类现象进行处理、设计和研究,而不一定需要历史。针对这个观点,同样在西方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念,即努力捍卫历史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这就是“即时史”研究。

 所谓“即时史”研究,就是对那些还处于动荡和变动不定的历史事件的研究,这个领域确实是传统史学的死角。比较早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是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洛赫,他认为,对“即时史”的研究兴趣,不是为了给自己的专业争饭碗、抢地盘,而是史学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回应,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历史学家总是按照历史发展的实际方向叙述历史,但在一开始,却往往是倒溯历史的,这样更为便利。任何研究工作其自然步骤往往是由已知推向未知,而在历史学家那里,所有画面中只有最后一幅才是清晰可辨的,为了重建已消逝的景象,就应该从已知的景象着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掘土机”的铲子①。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现实对历史的扣问也越来越频繁。现实是一扇窥视过去的窗口,是一座由今及古的桥梁。布洛赫说: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徒劳无功。事实上,历史研究从来都是根据现实启发(有时自觉、有时不自觉)展开的,从日常经验出发,赋予历史新的色彩。战国时期,秦国地多人少,而东邻韩国、魏国地少人多,商鞅抛出“废井田开阡陌”的同时,还抛出“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任其听耕不限多少”的政策,吸引东方农民西进,促进秦国人口、经济快速发展,对以后中国统一及漫长封建社会的影响,甚至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如果没有商鞅当年对现实的困惑和研究,后来的中国如何发展真是难以预料。近现代史上,革命伟人都重视现实与历史的紧密联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那里,现实社会的任何一点变动信息,都有历史含义,他们从现实研究中锻炼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在伟大历史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正确地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②。

当代中国对西部开发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家众说纷纭,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上也不遗余力地扶持,但问题也未得到圆满解决。有历史学家说:早在秦汉、三国、明清时代,中国就在垦荒殖土上摸索到成功的办法;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也是经验,除了政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外,还可以诱之以利,吸引人们投资西部。这是一个将现实与历史结合的极具意义的研究。

“即时史”研究的兴起,充分说明了历史的现实价值,这种研究是从今天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以便预测明天的趋势,准备明天的对策。面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历史研究及历史教育在理论、方法、重心转移方面应该积极起来,吸收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成果,由个体的、封闭的研究走向协作的、开放的研究。目前围绕家庭宗族、民间风俗、城乡变迁等内容的田野调查研究逐渐活跃,已有一大批“即时史”研究成果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对我们的历史教育产生着巨大影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说:“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惟有历史才能使我们带着思考而不是带着恐惧而活动。生活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人们,迫切要求即时性的反思,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③从某一点说,这也是时代对史学及其历史教育的要求。

 

二、一个课例

如何开展“即时史”研究与教育?当前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好机会。

2001年9月,我担任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高考改革加重了语数外的权重,课余时间是争不到的,我只能靠做“内功”,让学生“能动”起来。第一周上课,我就摆开架势:搜罗资料,包括野史秘闻,设计多媒体课件,课堂效果很好,可评估结果一般。学生反映:学起来不再“累死”而已,但认真一想还是不明白“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正在苦恼时,大洋彼岸“9·11”悲剧发生,新闻媒体将它与“珍珠港事件”相提并论。学科思维的直觉提醒我:这件事具有“历史”意义,可不可以借它开展一次素质教育活动呢?我的想法得到学生们的赞同,各班立即成立起“‘9·11’事件研究小组”,搜集报刊、电视、网络上的信息,忙得不亦乐乎。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国忧。”学生们的表现可真如此,让我感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采用“问题启发法”,确定了借这件事进行素质教育的四大主题:
 
1.爱国主义和公民教育

问题①:美国政府在灾难发生后,在每一个灾难现场,都及时挂出国旗,普通百姓也纷纷抢购国旗,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不树起十字架?)

典型资料图片:纽约消防警察在世贸废墟上树起星条旗。

教材相关知识:旗帜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意义;美国人的星条旗意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世界大战、美苏冷战、迪斯尼乐园等);联合国广场上的万国旗;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爱国主义变化(如德国的“纳粹”主义);面对五星红旗的联想;近现代中国人民举起自己的旗帜共赴国难(近代革命、太平开国、义和团运动、现代建设,如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抗洪抢险等)。
 
2.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问题②:这件事发生很“突然”,是“偶然”吗?
问题③:“恐怖分子”是谁?为何攻击美国?事情会怎样结束?
教材相关知识: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争霸史;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史恩怨;中东地区的历史与现实(中学世界历史课程的整个体系都可以用来解释美国此次“灾难”的原因)。
教育引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9·11”悲剧是殖民余毒、宗教矛盾、霸权政治、经济旧秩序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世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也没有坚不可摧的“盾”。 

3.社会主义理想教育
问题④:由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世界体系,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问题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教育引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其发展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公平、公正;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发展战略;中国要警惕西方列强亡我中华的野心,又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狼共舞”;要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又要坚持社会主义信念。

4.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
问题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为何没有对西方实施“恐怖”行为? 

教材相关知识:近现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育引申:中华文明是“善”的文明,提倡自尊自强;以德报怨,以“和”为贵,中庸宽容,和同万方;因此不少西方智者提出以中华文化来弥衡世界矛盾。
 
三、一点感想

学期结束,我与同事们一起把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向全校展出,引起全校师生赞叹。对参与此次教学活动的同学,在其学期成绩考评中,我都给予分数奖励,对后续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次“即时史”的学习研究活动,持续一个学期,完全改变了我熟悉的历史课程模式,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历史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许多学生成为历史“发烧友”,高考选报历史专业的学生多起来。
2.学生们的情感和道德素质得到明显改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有了相当理智的进步,因果论、系统论、矛盾论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成为理智思维的法宝。
3.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初步的信息搜集和整理技巧;能够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解释事情;对不合主流的舆论信息,不再偏听偏信、简单盲从。

结论:在历史教育实践中,受教育环境及某些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有关历史的教诲,显得既无趣也无信,类似的“研究式学习”活动多流于形式,原因正在于对历史学及其教育责任的放弃。要全面体现历史教育价值,人文学,也就是个人和群体对于自我、对当代社会、生活、人性的关注和反思,是最直接的途径,这也是历史教育的振兴之本。

①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②勒高夫:《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209页。
③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