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不该模糊的记忆----——
最后的辉煌——清末名臣
德国总理的下跪——致勃
从“谈史色变”到“笑谈
——寄语升入高一的新同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历史教学的三重境界——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最新热门    
 
整合——历史新课程会考复习课的基石

时间:2009-10-18 17:53:37  来源:王少莲
 

整合——历史新课程会考复习课的基石

《必修专题二、三会考复习》教学案例

完整文件下载:UploadFiles/2007-8/829835819.doc

yuwl   发表于 2007-8-29

温州市第十五中学    王少莲

一、案例背景

2006学年,对高一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陌生而全新的开始,因为从这一学年开始,浙江省将在高中阶段推行新课程。所有的师生们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以全新的视角、全心的精力,投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一个学年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但此时,我们却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历史任务”——新课程下,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课怎么上?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明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课怎样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课怎样上才能既关注到学生的发展,又能很好的完成历史会考任务?

这样的困惑,对我们这些在旧教材知识体系下,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来说,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怎么解决?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累积、课后教学反思的总结,我找到了一把打开新课程历史会考复习课的“钥匙”——整合,整合知识、整合情境、整合学生,让整合成为新课程历史会考复习课的基石。

二、案例描述

学期短、内容多、任务重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我们今年的会考复习课,必须在一个课时内承担起复习两个专题内容的超容量任务。我所选择的课例是必修Ⅱ专题二、三这两个专题,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完成这两个课题的会考复习任务,这样的会考复习课怎么上?

第一部分:“一句话历史”

依据2007年普通高中会考标准历史部分必修Ⅱ专题二、三的知识条目,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抓住主干知识,抓住会考基础知识,将属于a\a及a\b要求的知识条目与属于b\b及b\c要求的知识条目进行分离,再将属于a\a及a\b要求的知识条目内容转化为“一句话历史”,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复习,落实属于a\a及a\b要求的知识条目内容。

【一句话历史】专题二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2、鸦片战争以后,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途径分别是                 、               

5、早期著名的民族企业有(举两例)                  、                

6、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                                      

7、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的著名企业家:               、           

8、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时间:                              

专题三

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                                 

2、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4、8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                                  

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6、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第二部分:“情境历史”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家族兴衰史。

以荣氏家族的兴盛衰荣为例,借助文字材料,展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荣氏家族崛起于清末,名震于民国,重生于新中国。荣氏家族的兴盛衰荣就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缩影。

【材料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