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沈为慧:一节传统课 —
施丝:中学历史教学之联
傅元根:一节美丽的历史
刘向荣:一节“探究式教
施丝:初中历史创新教学
窦凤影:一堂好的历史课
观察与思考:一本德国中
刘敏:一节印象深刻的美
周明学:一条鞭法祛疑
朱正标de博客:一标多本
最新热门    
 
施丝: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复习课

时间:2009-10-18 17:53:41  来源:施丝
 

           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复习课
                      施丝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161/archives/2007/480910.shtml

教学片段: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复习课。

 

    上课铃响后,老师拎着几串葡萄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学生们一脸愕然。师生互致礼后,学生们已是议论纷纷了。

 

    师:这几天同学们复习得很累,我买了一点葡萄来慰劳大家。不多,一个人只能吃到一颗。各组组长来领葡萄。

 

    学生们一片欢腾,很快同学们吃起了葡萄。

 

    师:葡萄好吃吗?

 

    众:好吃!

 

    师:那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好不好?

 

    众:好!

 

    师:秦始皇吃过葡萄吗?

 

    此题一出,学生们各具情态;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在发笑,有的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有的眉头紧锁,有的迫不及待地翻书,有的切切私语,……一石激起千层浪。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顿时各小组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了,有的学生说“秦始皇吃过葡萄”,有的学生说没吃过。于是双方引经据典,在书上查阅,试图找到答案。学生的积极性空前地高涨起来。小组讨论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小组讨论升级为班级辩论。

 

    生1:秦始皇吃过葡萄,因为他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生2:秦始皇没吃过葡萄。葡萄是西域的植物,是西汉的张骞通西域后带来的物种,带来的还有石榴、核桃等。张骞通西域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而秦始皇公元前210年就死了。因此,秦始皇没吃过葡萄。

 

    生3:秦始皇威震四海,西域不可以将葡萄进贡给秦始皇吗?秦始皇可能吃过葡萄。

 

    生4: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而秦的疆域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在西域之东。秦和西域之间有匈奴的阻挡,西域想进贡葡萄也不可能。

 

    生5: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和内地才有往来。

 

    生6:秦朝疆域东至大海,如果海外有国家与秦有好往来进贡葡萄呢?

 

    ……

 

 

    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热烈。但是就现在的历史资料来看,公元前210年就已死去的秦始皇,不可能吃到近百年之后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葡萄。

 

    评述: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记忆繁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学生生厌,历史复习课更让人倍感头疼。这节复习课教者根据我校《构建“五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要求,让学生在“议中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不像一节历史复习课,老师没有提出复习内容,没有让学生去死记、苦背,只是“吃葡萄”、“议葡萄”,师生随便交谈;而恰恰是一节最好的复习课,教者让学生在“议”中不知不觉地复习了许多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如秦、汉的诸多时间、秦朝的疆域、张骞通西域的事件等。这种复习方法不知要比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好多少倍,润物无声,雁过无痕。

    为了让学生在“议中学”,教者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品尝葡萄,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接着教者由“吃葡萄”自然过渡到“议葡萄”,提出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有一定容量的、也让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秦始皇吃过葡萄吗?”我们不禁为教者对问题的精心设计而拍案叫绝,正是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唤醒了学生的智慧,使他们在议中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者再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我表现欲这一点,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现自我,在班级辩论中展示自我,满足学生的这一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益。


    诚然,要让学生在议中学,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构建一个友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基础。教师设计好问题则是关键。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容量和深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