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周明学:清末新政有没有
选修世界文化遗产:我国
维夫斯:没有历史老人犹
一个没有秘密武器的特级
高芳:没有评委的历史公
谷峰:李鸿章真的没有卖
季骎:没有封建残余的明
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
日本没有实施过科举吗
最新热门    
 
没有硝烟的战场

时间:2009-10-18 17:55:23  来源:邵张旻子…
 

没有硝烟的战场

——略论金华的抗战文化

浙师大附中04直升班 

 

邵张旻子 庞泽雯     指导老师  吕准能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有着交通枢纽和物质供应相对便利的优势。抗战时期,金华曾一度成为浙江的“小后方”。况且自古右“小邹鲁”之称,人杰地灵,文化发达,弦歌不辍。抗日战争时期,烽火岁月,山河破碎,金华曾一时政要、将领、文人云集,各种书报刊竟相涌现,成为全国有名的抗日文花区域之一。茅盾先生曾写道:“抗战时期中国文坛已形成了好几个重心点,重庆是一个,而桂林、延安、昆明、金华。乃至上海,也都是其中之一。”可见,当时的金华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期间,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由来

 

金华成为连通浙赣闽皖的咽喉,有浙赣铁路和330国道及婺江贯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有些惊人的相似,总是在危难之中选择金华,选择永康方岩,无论是半壁江山的东晋、南宋或南明及太平天国,还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当年的沈约、李清照、李世贤等都曾落脚金华。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一向被世界公认为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即使是在日寇的百般扭曲和蹂躏之下,它依然顽强地树立起它顽强的个性,在那艰难卓绝的抗争中,追寻抗战的点点滴滴,使我们的炎黄子孙有史可据,也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和平时期得以弘扬。

 

    回首往日,是多少战地记者不顾生命安危,奔走在硝烟弥漫的抗日前线,是多少历史学家呕心沥血编著的一本本画册和报刊,将抗日情感深深地烙印在我们身上。我们没有忘记抗日,是因为有残酷的史实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没有忘记历史,是因为一张张照片提醒在我们心中那刻骨铭心的往事!

    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背后是否有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份份在当时有着广泛影响的报纸为何突然停刊?一条普通的小巷为何聚集了众多社会名流和知识分子……当我们翻开一份份历史资料,脑海中会不时闪现出一个又一个念头。抗日战争期间,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重新翻阅这些资料,我们看到的是八婺儿女不畏强敌、勇于反抗的英雄本色。同时,这些资料也是当年日军侵占金华的最好证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看到的不仅仅是抗战时的英勇无畏,还有这众多文献的价值。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沦陷前夕,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朱家骅决定金华为临时省会。黄绍竑接任省主席后,认为金华交通方便,足于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而永康的位置,适居浙东的中心,为公路交通的枢纽,离金华的铁路线也近,万一敌人沿浙赣路西进,再可向丽水转移,而永康方岩岩洞和庙宇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决定以方岩为临时省会,将省级各党政机关由金华迁至方岩,军事机构仍留金华。

当时主政浙江的黄绍竑“刷新政治”的开明政策也为中共抗日统战工作和金华-丽水文化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政治前提。1938年2月9日,黄绍竑主持召开了浙江省第988次省府委员会议,讨论《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纲领颁布后,在浙江乃至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从而,省政府大部分重要机关、中共浙江省临工委、中共浙江省文委、中共东南局文委等先后设在金华。从各大城市沦陷区撤退出来的大批青年学生、著名文化人以及从延安、武汉、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派来的文化工作者,也纷纷汇集金华。1938年秋天,祖籍福建的台胞李友邦来到金华,发起组建了由流亡在福建崇安县境内台胞为主要来源的台湾义勇队。金华一度成为了浙江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成了我国东南重镇,抗战前哨。作为战时工作施政中心的省政府及秘书处在此办公4年半左右,直至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战时报刊、战时书店、战时剧团如雨后春笋,迁居金华的著名作家、学者、新闻记者更是灿若群星。

 

 

                                   人物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全民族各界群众不分党派,不分南北,不分老幼,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金华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浴血奋战,书写了壮丽的诗篇。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于1939年3月17日来到金华,视察浙江抗战,极大第食道和推动了抗战事业。周恩来此次金华之行,对浙江全省军民增强抗日斗志,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8年3月,周恩来派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的张爱萍来金华做黄绍竑部队的统战工作,

曹艺(1909-2000)原名聚义,笔名李儵,兰溪人。著名报人、历史学家曹聚仁之四弟。曹艺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处在内忧外患之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大好河山,抗日的烽火,点燃他的爱国爱民之情。他毫不犹豫的勇赴国难,全过程多方位地参与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圣战——中国抗日战争。足有十四年。在这十四年与日寇作殊死战的历程中,他以青春和热血,精忠报国,演义了自已的抗战人生。“九·一八事变”前后,他起笔名“李儵 ”将学生运动的情况写稿向《申报》、《立报》、《民国日报》投稿。曹艺还是《涛声》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涛声》1931年8月创刊,1933年11月25日被查禁停刊,共出83期,其中曹艺以笔名“李儵 ”写稿80篇)。

金瑞本(1906~1943),金东区东孝街道雅芳埠人。在《东南日报》任编篡科科长,不久又任总编辑。金瑞本以总编的合法身份,广聘进步青年,当中不少是中共地下党员,充实到《东南日报》各部门,金瑞本家接待了中共金属特委的多次会议。这年8月下旬,叶挺将军来金华视察时,曾在金瑞本家的庭院内开过会。这位爱国报人鞠躬尽瘁,至1943年12月在丽水病逝,年仅37岁。

遗迹

1938~1939年,是金华作为战时文化中心的形成和繁荣时期。市区柴场巷15号成为当时浙江省党的文化指挥中心。当时受党领导的《浙江潮》、《东南文艺》、《青年团结》、《东南儿童》、《刀与笔》、《新女性》、《浙江妇女》等进步刊物的负责人经常在这里开会研究工作。

1938年9月,中国浙江省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委会)成立,由骆耕漠负责,邵荃麟、葛琴为委员,领导展开浙江的文化工作。1939年冬,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在省文委的基础上,又成立东南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东南文委),由邵荃麟任书记,冯雪丰、骆耕漠等为委员,负责浙江、江西、福建这一带的文化宣传工作,以加强东南地区的抗战文化工作。这两个文化领导机构均设在金华城内柴场巷15号,就是现在的飘萍路100号军分区大院内。在两委领导下,使金华城内涌现出60余种宣传抗战的各种报刊,使金华成为我国东南地区宣传抗战文化的中心。两委会址现保存完好,已于199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如此类的抗日遗迹还有很多,例如创办在金华市区酒坊巷这条狭长的文化小巷里的《浙江潮》。1039年1月,李友邦从福建崇安带回第一批台胞30人,在酒坊巷18号正式成立了台湾抗日义勇队。等等,这些文物和遗址是澄清真相、正本清源的铁证,让一代又一代人获得真切的认识,不只停留在血泪的文字,更可以在历史的现场凭吊和指证。

柴场巷15号一时成为党组织领导抗日力量,凝聚各界人士,出版进步报刊的革命之地,是金华的一个红色记忆。令人遗憾的是,10年前,由于城市拆迁,柴场巷15号成为危房被拆除。

                           报刊杂志

新闻报刊、图书出版业兴旺繁荣,是金华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全国五大驿站之一的金华,成了我国东南各省的书刊集散中心。有各类通讯社6家。比较著名的有国际通讯社金华分社,该社1940年1月创办,系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通讯社,负责人为东南文委书记邵荃麟。报纸有6家,影响较大的有《东南日报》、《正报》、《中国儿童时报》、《抗日报》等。因此,从金华成为抗战文化名城决非偶然的角度去纪念金华的抗战文化,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这一历史现象,更多地给后人以振奋和启示。

    《浙江潮》从1938年2月创刊到1940年10月停刊,共出120多期,为扩大浙江抗日统一战线、为动员民众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请严北溟任主编,由10多位中共地下党员组成的编辑队伍,同时争取了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支持。在发刊词中写道“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我们要占据这文字的战垒,向敌人开炮,我们有的是铁和血,不达到收复失土,残渣倭寇,誓不停止!”后来,周恩来的《建军的重要性和社会军事化的实施》等重要文章得以顺利在《浙江潮》发表,使《浙江潮》成为强大的思想之潮,力量之潮。《浙江潮》除定期出刊外,还经常以周刊社名义在金华、丽水、龙泉、温州等地举行时事座谈会、报告会、读者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励青年的抗战热情。

1937年秋,《东南日报》迁来金华。1939年1月20日,由骆耕漠、邵荃麟共同主编的综合性大型刊物《东南战线》在柴场巷15号创刊,这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宣传部的机关刊物。并逐渐成为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阵地和号角。何香凝、薛暮桥、夏征农、吴大琨、王任叔、艾青、尹庚、孙冶方等著名人士曾为《东南战线》撰稿。它的发行范围远及东南和西南各省,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1941年冬,《东南日报》由金华迁入丽水。同年7月,中共地下党以战时儿童保养会浙江分会的名义,在金华创办了《浙江妇女》月刊。此外在金华还出版了《抗建论坛》,《台湾先锋》,《刀与笔》,《大风》,《青年团结》,《东南儿童》等进步刊物。1938年,在党的领导下,新知书店金华分店和生活书店金华分店相继建立。两家书店广设发行网点,组织流动供应,沟通文化信息,一时使金华成为东南各省抗日进步书刊的集散地。

 

《抗日报》创办于1942年春,是中共金义浦县委的机关报,也是金义浦抗日根据地唯一的报刊。《抗日报》以宣传我党的抗日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敌伪的阴谋,教育鼓励人民群众抗日爱国热情为主要内容。《抗日报》主要以地方党的组织关系进行散发,读者以部队的指战员为主要对象。也设法送往建德等国民党统治地区,还利用党的内线散发到敌伪统治区。

《战时生活》旬刊于1937年11月1日在杭州创办,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宗旨,主编为王闻识。这是浙江第一个民办的宣传抗日的刊物。《战时生活》从第三期开始社址迁至金华四牌楼87号。经常为《战时生活》写稿的有王亚平、麦新、陈叔时、骆耕漠、石西民、葛琴等。1038年12月,由于要集中力量创办《东南战线》,《战时生活》自行停刊。

    这些刊物不仅给后方人民带来了日军烧、杀、掳、掠及沦陷区民众悲惨生活和前方将士英勇杀敌的信息,而且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对民众进行动员,从而使国统区民众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改变了一些民众落后的家族中心观,使他们认识到除了家庭外,还有更大的东西,那就是民族和国家,同时也教育和帮助了一大批在十字路口彷徨的人们找准了前进的方向。

 

 

                      出版书店及木刻漫画

    主要的出版社有国民出版社、战时图书出版社、重庆胜利出版社金华分社、正中书局及金华战时编译社、人生编译社等6家。书店有21家,分布在金华各个街道。
    在当时,木刻和漫画也是战时金华的抗战武器。《战画》、《刀与笔》、《画阵》等都是当年在金华及兰溪出版的木刻、漫画刊物。抗日战争期间,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兰溪分会主办的漫画刊物《画阵》,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万湜思、野夫、张乐平等著名画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战救亡内容的作品。1938年9月20日至23日,以《三毛流浪记》而闻名于世的大漫画家张乐平曾在金华净渠头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全部所得捐献给抗日救国活动。
    60年过去了,重温这些战时作品,仍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力量、一种召唤!技巧是次要的,与人民安危血肉相系,与民族命运相通,这才是永恒所在、伟大所在!

戏剧

1938年5月,浙江省中心剧团在金华成立,先后上演了《我们的故乡》、《八百壮士》、《中华儿女》等抗日爱国题材的时装戏及独幕剧。1939年,金华县抗敌剧团在金华城乡上演了《回春之曲》、《教训》等抗日爱国的时装戏。3月4日,上海市各界慰问第三战区将士流动剧团来到金华进行慰问演出。1939年5月14~15日,战时戏剧训练班在金华抗敌剧院进行了毕业公演,演出抗日爱国时装戏剧《古城的怒吼》。1940年3月,浙江省抗日自卫团总司令部、浙江省军管区政治部联合组成的抗战剧团曾先后上演抗日爱国的时装戏《寄生草》、《再上前线》、《黄呢制服》等。金中剧团、八婺女中剧团曾在金华城乡上演过《复活》、《我们的故乡》、《鸽子姑娘》等时装戏。1940年4月18~20日,浙江省战时剧人协会组织在金的戏剧演员上演《梅子》。据统计,抗战期间,金华有剧团12个。
    抗战时期,一些妇女和儿童活动在戏剧一线,他们曾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演出了一出出正义之剧、战斗之剧、历史之剧。借此慰问抗日将士,鼓舞人民的士气。

 求学

   忆昔风云变婺江,弦歌未辍避山乡。

蒲塘月冷祠堂暗,方岭风寒衫袖凉。

陋室昏灯书堪乐,晨鸡悲舞意低昂。

山河破碎铁蹄虐,热血男儿当自强。

   这首七言诗是当时省立七中(今金华一中)辗转办学的真实写照,也道出了抗战时期金华很多莘莘学子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1937年9月26日,金华城区第一次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在当时的火车站附近,日军连投六颗炸弹,预示着金华陷入了随时遭日军空袭的危险中。于是当时城区的学校,或不得已解散学生,或带着师生逃避至乡下继续上课。当时日军侵占了城市和一些主要交通要塞,但对于边远的乡下却是鞭长莫及。因此,当时偏远的乡下,成为学生得以继续学习的一方净土。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省立第七中学,即今金华一中的前身,为保证学生的安全,迁至离城15公里的澧浦一带,以躲避日军的空袭。之后,随着日军的不断入侵,该校颠沛流离,先后到过武义、缙云等地。1946年,抗战胜利的第二年1月,金华一中才得以迁回市区老址,结束了辗转迁徙的办学历程。

   因为有着交通枢纽和物质供应相对便利的优势,抗战时期金华曾一度成为浙江的“小后方”,我省及外地的一些大中专学校纷纷迁徙于此,浙大学子曾经在这里短暂停留;同济大学迁到金华城区时,还在这里组织了战时服务团;1942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商准确中央赈济会拨款在金华设立战区学生指导处,免费供给沦陷区学生膳宿,并帮助解决升学问题;同年3月,国立东南联合大学在市区酒坊巷设立筹备处;抗战初期,浙江省教育厅也曾迁到金华多湖乡王坦……金华俨然成了战时浙江的教育中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成功人士。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可以原谅,但不可以遗忘”,我们对这段抗日战争历史,虽然还比较陌生,但我们可以做到使它不要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我们有抗日文化的记录,发挥它们的作用,更确切和全面的了解抗战,将那种精神融会于我们的思想。当抗日精神在我们的意识里升华,当我们的思想受到抗日精神的洗礼,到那时,所有的历史遗迹和文献就不仅仅只有它们本身的价值了,更是一个民族的觉醒和思想的提升!

 

金华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城,以及由此产生的辉煌文化,已成为金华的丰厚底蕴和精神遗产。从金华成为抗战文化名城决非偶然,而其中的抗日文化,更是一朵奇葩,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奇异的光彩是人们心中永远不灭的灯火,警示着八婺儿女不要忘记这场战争、这种精神、这段历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