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创新
元培中学历史与社会寒假
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专
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转折专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专题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专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专题单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初探专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专
最新热门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专题单元测试

时间:2009-10-18 17:55:50  来源:佚名
 

                             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工农联盟最能构成威胁的是
A.企业国有化       B.余粮收集制       C.实物配给制         D. “不劳动者不得食”
    2. 1920年,在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赢得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成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4. 1921年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
    A.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所决定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导致
    C.苏俄当时生产力水平决定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落后了
    5.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6. 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国家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
    C.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买卖
    7.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份    D.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8.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可以自由支配上上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9 .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有很多困难,如
①技术落后②资金短缺③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威胁④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10. 著名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出现于什么时期?
    A.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时    B.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11. 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
    A.以重工业为中心        B. 农轻重各业并举        C.为社会主义服务          D.工业化速度较快
    12.李传明在《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农业改组达到最高潮的年份,即1931年和1932年,是谷物减产最厉害的年份”。材料说明
①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②一五期间苏联工业发展迅速③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④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倒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C.广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的时机不成熟
    14. 1932年,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苏联
①完成了一五计划②消灭了富农阶级③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④建成了社会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③④
    15.下列各项,符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特点的是
    A.用剥夺农民的办法积累资金                       B.优先发展轻工业以改善人民生活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D.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16.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②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17. 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B.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个人崇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D.大清洗运动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18.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比中国早了
    A.20年                   B.25年                C.27年                  D.34年
    19.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农业进行了初步改革,苏联农业连续四年丰收,但在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其原因包括①赫鲁晓夫的瞎指挥②赫鲁晓夫的反复折腾③六十年代初的恶劣气候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20. 赫鲁晓夫在任期间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进行了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D.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进行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2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
    A. 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D.挽救了衰败趋势
    23.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斧子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69年                C.73年                  D.74年
    24. 苏联解体意味着
    A.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B.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C.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D.列宁主义的失败
    25. 苏联解体后,以下有关独联体的说法最确切的是
    A. 是独立国家的联合组织   B.是一个国家          C.是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D.是一个政治军事集团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1分,计23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
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
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化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都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最高阶段就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1分)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1分)实践效果如何?(2分)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规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5分)


   ③材料三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有何突出特点?(1分)邓小平的这种观点同上述两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2分)


    27.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晚年已经深切感受到对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未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后来则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等级制度、领导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特权阶层产生,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家财产被视为“无主人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口号……苏共的演变不仅逐渐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为后来的反对派反对共产主义提供了借口。
                                                                  ——《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二: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说:“造成苏联今天的局面是谁的错?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①据材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3分)


②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3分)


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5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12分,第29题15分,计27分。
    28.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俄)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9.在讨论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时,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说,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

 

 
 
答案详说
一、 选择题
1. B 2. B 3. A 4. C 5. B 6. B  7. D 8. A 9. A 10. D 11. A 12. A  13. B  14. B 15. D 16. A 17. B 18. A 19. A 20. B 21. C  22. 23.  B 24.  B 25. A
二.材料解析题
26.①表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探索: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方面遭到失败而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新经济政策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后来逐步被取消。②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单一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就是一切权力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③ 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等限制。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27.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矛盾和问题;共产党腐败变质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②不对。它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③一定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要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的侵蚀。
三.问答题
28.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除余粮收集制外,还有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这在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倾覆的严重时刻,是必要的。(4分)②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制。这一政策满足了广大人民建设家园、恢复经济、摆脱贫困的愿望,解除了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4分)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在这一过程中,苏联政府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实行五年计划,对苏联的经济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到三十年代中期,苏联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4分)
29.以上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做出了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全面。(3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农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场政治经济改造运动,它走出了农村社会改造的道路,为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4分)它是20世纪完成资金积累的独特方式,支撑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但同时,农业集体化又是对农民的剥夺,“把农民挖得很苦”,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没有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相反,使苏联农业长期滞后,影响了其经济的健康发展。(4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