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创新
元培中学历史与社会寒假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专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专题单
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专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专题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专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专题单
走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专
最新热门    
 
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转折专题设计

时间:2009-10-18 17:55:58  来源:佚名
 

                      2  伟大的历史转折


 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及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创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包括搜集和整理一些农村和城市的变化的图片、文字、录音和录像等),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在学习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阐释历史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伟大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说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二十世纪50至70年代的经验教训、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做出伟大决策的历史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⑵主要内容。
①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②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③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④(大象版)重视价值规律作用;应该认真执行按劳分配制度,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应该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总方针。全会还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全会平反了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取得的重大成果,从而为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提供了可靠的组织领导保证。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始由此揭开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的。(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人教版)

 


3、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都有困难。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自发秘密的尝试和责任制的推广。
①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消息传开,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包产到组也开始试行。
②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③1980年9月的中共中央文件,首次突破资本主义的观念。
④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5、农村改革的意义。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6、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及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会议的主要内容: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根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也迅速推进。之后,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发展中不断增强。


9、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0、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中国农村出现了奇迹般的朝高速增长,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城乡生活必需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得到满足,实行多年的凭票证购买的配给制度,逐渐被取消。中国国民经济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改革也使城乡居民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象版)

 


11、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12、经济特区的设立。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13、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984年5月,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


14、从1985年起,中央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提出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15、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6、对外开放的前提——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原则——平等互利;对外开放的作用——(大象版)使中国改变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促进了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距离,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中国经济向开放性经济转变。


17、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的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应对。(岳麓版)


18、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大象版)
⑴首先,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贸合作、吸引外资、 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
⑵对外开放显示出多层次性。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⑶再次,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扩大到全国各地和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具有宽泛性。

 

 

 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作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在(    )
A、中国共产党八大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三大      D、中国共产党十四大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主要是由于(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强调民主集中制        B、纠正历史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下列对此理解完全正确的是(   )
A、从此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完全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去进行
B、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动
C、从此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政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正式开辟的?(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程首先是在(   )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城市    D、国营企业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
A、江苏、山东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广东、四川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改革        B、是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C、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D、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    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
10、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所属的省份是(   )
①广东  ②江苏  ③福建  ④浙江  ⑤海南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11、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12、建国以后我国国民经济与主要工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
A、1949—1952年    B、1953—1957    C、1968—1973年    D、1979—1995年
13、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这三次巨变指的是(   )
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运动    ③抗战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⑤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材料解析题
1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材料二:邓小平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家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分析中共中央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目的是什么?

 

 


⑵结合你所观察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变化,说明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⑴“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是                ,1988年又把    作为经济特区。


⑵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因素是什么?


⑶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简述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问答题
16、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曲折过程?从中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17、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答案详说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B   6、A   7、B   8、C   9、C   10、D  11、A  12、D   13、B
二、材料解析题
14、⑴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⑵从身边的变化回答即可。
15、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⑵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⑶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三、问答题
16、曲折过程:①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党认真地实行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把握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使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②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③1956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会议的召开,正确地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④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蔓延开来。“左”的错误终于爆发了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经验教训:①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发展。②必须反对“左”的“右”的错误干扰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防止“左”的错误干扰中国现代化建设。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革命和建设才无往而不胜;党只有探索中,改正错误和缺点,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7、⑴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⑵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⑶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⑷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