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创新
元培中学历史与社会寒假
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专
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转折专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专题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专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专题单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初探专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专
最新热门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挫折专题设计

时间:2009-10-18 17:55:50  来源:佚名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并对其进行简单评价;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学习运用必然与偶然、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运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运用讨论法,比较导致中苏两国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目标:认识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分析,加深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意义的理解;探讨中苏两国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重大意义的理解。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岳麓版)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堪忧: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岳麓版)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的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赫鲁晓夫上台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人教版)后尝试医治斯大林模式的弊病,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赫鲁晓夫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
    2.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的农业问题非常严重,赫鲁晓夫将农业作为其改革的突破口,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人教版)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人教版)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岳麓版)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人教版)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1955年—1958年连续四年大丰收说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加上六十年代初的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3.赫鲁晓夫对工业的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还扩大了地方权力,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岳麓版)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人教版)但并没有使用权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4.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政治上的最大事件就是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的后果,(人教版)震惊了苏联也震惊了世界。会后,苏联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为受害者恢复名誉。(人教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人教版)但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仅把错误归罪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人教版)大权在握之后,他也搞起了“一言堂”,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

 

    5.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时期,(岳麓版)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岳麓版)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加上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岳麓版)所以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成功,如他的工业体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教版)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下台。(岳麓版)
    6.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在政治体制方面,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人教版)他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在国营企业中(人教版)推行新经济体制,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人教版)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岳麓版)实行经济核算,实行一定程度的自负盈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人教版)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冲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岳麓版)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的副业限制等政策。(岳麓版)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岳麓版)而且他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人教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勃列日涅夫趋于保守,(岳麓版)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放慢,经济发展呈停滞和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自己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人教版)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岳麓版)导致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社会矛盾丛生,苏联陷入了困境。
    7.继勃列日涅夫之后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是暮年上台,短暂执政,无所建树,苏联继续走向深渊。
    8.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时刻,(岳麓版)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继续推行改革。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岳麓版)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战略”,即“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岳麓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人教版)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还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人教版)然而,“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经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但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到1990年,95%的产品和价格仍由国家统一调拨和规定。(岳麓版)陷入困境后,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理论上,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混乱;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人教版)纵容思想自由化,党内外各种势力趁机崛起,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在苏共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人教版)实践上: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修改苏联宪法的决议,从苏联宪法中删去了并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总统,(人教版)同年的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的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做了全面的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苏共要“以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为自己的目标”,要起“议会党的作用”,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大会宣布在经济改革方面将采取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人教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根本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使苏联社会陷入了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9.面对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倾向,为了防止联盟解体,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8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联邦,这直接导致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八一九”事件后,国家大权落到叶利钦等人手中,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人教版)苏共组织彻底瓦解,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订《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大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独联体,独联体是独立国家的联合组织,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人教版)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斧子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第二天,苏联正式停止存在。已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人教版)一个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
    10.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本课的重点。补充如下:
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和“和平演变”。教训: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赫鲁晓夫执政后,作为改革突破口的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金融业
2.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始于
 A.苏共十四大         B.苏共十五大           C.苏共二十大               D.苏共二十七大
3.下列关于赫鲁晓夫对农业的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削减农业税           C.大规模开荒和种植玉米     D.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4.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5.率先在苏联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A.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6.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没有使苏联经济获得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③ 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④70年代后,改革停滞不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7.下列苏联领导人在位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①赫鲁晓夫②勃列日涅夫③安德罗波夫④契尔年科
A.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8.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是在
A.1980年             B.1985年               C.1987年                  D.1990年
9.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党内斗争日趋激烈  C.苏联国民经济大滑坡      D.民族矛盾日益
10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动摇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领导地位的改革是
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         B.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
C.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D.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
11. 苏共高级领导人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努力是
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B.发动“八一九”事件
C.签署《明斯克协定》                         D.发表《阿拉木图宣言》
12.导致“八一九”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改革导致生产下降                       B.政治改革走进了死胡同
C.苏联民族分离运动强烈                       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13.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是在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失败后                 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后
C.“八一九”事件后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后
14. “八一九”事件反映的矛盾是
A.民族矛盾                 B.阶级矛盾        C.苏共党内矛盾             D.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
15. 独联体成立的标志是
A.“八一九”事件       B.《阿拉木图宣言》签署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D. 签署《明斯克协定》
16.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进行政治改革②进行经济改革③“八一九”事件发生④苏联完全解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7.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在于
A.日益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C.各种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D. “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18.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导致                B. 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C. 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 僵化的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材料解析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第二册125页
    材料二: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意图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处于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的评价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效果怎样?


(2) 据材料二,说说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怎样?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6年2月25日至3月6日,召开了苏共第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集中讨论了苏联在1986—1990年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草案。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等政治体制问题,强调“管理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
                                                                             ——摘自《苏联国事风云录》
    村料二:1986年,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改进和完善苏联原先的政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民主化”和“公开性”,11月,在他会见印度记者时说“改革不容易,最主要的障碍是思维,需要改革多年形成的心理”,而“整个改革应当从党开始”。
                                                                             ——摘自《苏联国事风云录》
请回答:(1)据材料,谈谈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民主化”。


      (2)据材料二,说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哪里?结果怎样?

 


3. 阅读下列材料:
    1991年8月19日,苏联塔斯社发表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鉴于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欠佳,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实行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96年版118—119页
  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


(3)该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三、问答题
4. 如何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5.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详说
一、选择题
 1. A  2. C   3. D  4. C 5. C 6. C 7. A  8.  B 9. A  10. C 11.  B  12. D  13. C 14. C 15.  D 16. C17.  B 18. D
二、材料解析题
1. (1)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在工业方面的措施有对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还扩大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用权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在政治上尖锐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的后果,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所以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成功。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放慢,经济发展呈停滞和下降趋势。
2. (1)“民主化”就是 “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强调“管理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
   (2)转向政治领域,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混乱;纵容思想自由化,党内外各种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根本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使苏联社会陷入了失控状态,导致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后,国家大权落到叶利钦等人手中,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共组织彻底瓦解,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订《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大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独联体,独联体是独立国家的联合组织,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斧子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第二天,苏联正式停止存在。
3.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将苏联改成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社会主义苏联面临解体。(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导致整个苏联社会陷入失控状态。(3)“八一九”事件导致国家大权落到叶利钦手中,苏共被除数排挤出政权,苏共组织彻底瓦解,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问答题
4.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步履维艰,收效甚微,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5. 根本原因是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和“和平演变”。教训: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