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要坚持辨证分析原则
北师大二附中 薛纪国
所谓坚持辨证分析的原则,就是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全面的、理性的分析,从纷纭的历史现象中理出头绪,把握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内容与基本规律。
油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对待历史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这副油画作品,是俄国现实主义画家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于 1878-1881年间创作的。在这幅油画艺术珍品中,不仅体现了创作者高超的油画技艺,更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与客观理性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绘了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实事件。 1698年彼得大帝出国访问,而国内却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对这次兵变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当时西欧已进入发达的资本主义,俄国却还处落后的农奴制社会。彼得一世执政后,决心改革以改变落后面貌。新政措施包括:采用新法管理国家、兴办工厂、改组军队、设立常备军和海军等等,对西欧文化进行全盘移植。 彼得的改革破坏了旧有体制和传统,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而引起旧势力、以及一些群众的强烈反对。1698年彼得大帝秘密出国访问时,他的近卫军在旧势力的怂恿、支持下趁机谋反,预谋推举彼得的儿子即位,终止改革、恢复旧制度。彼得大帝立即回国进行镇压。这幅画就是真实地描绘在莫斯科皇宫广场上处决近卫军的情景。
画作构图宏大、人数众多,画中人物突出体现了两种敌对势力的尖锐对峙与冲突:画幅的右面是以彼得大帝为代表的改革派,彼得为捍卫改革成果,为使国家强大,对造反者进行严厉镇压。他骑在马上,威严、坚定地注视着被行刑的近卫军士兵和来诀别的亲属。近卫军是在保守势力怂恿下起来造反的,他们想维护自己的旧有传统和古老习俗,捍卫民族的自尊,所以他们个个也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气质。尤其是画面左边突出的表现了一位红胡子的近卫军正在怒视彼得大帝,而转首的彼得,也以威严坚定的目光与之相对,很生动地表现了两个阵营互不妥协的坚定意志。
在画中,虽然表现的是敌对的双方,但在画家的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彼得是推行改革的英雄;而近卫军则是捍卫民族自尊的英雄。作家赞成彼得改革也同情近卫军,为此他在人群中画了一些妻子、母亲与儿女来刑场绝别的悲惨场面,着重画了孤儿寡母的形象,令人伤心同情。为了表达画家的同情心,将自己的女儿,即画中那个戴红头巾的可爱小女孩也画在其中。
在1881年3月在“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上展出后,这副画作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著名的收藏家与美术鉴赏家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把它收购了下来。著名画家列宾对它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此画是整个展览会上印象最深的杰作。
《近卫军行刑的早晨》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画家尽量还原了复杂的历史原貌,客观再现改革与反改革的激烈冲突:双方的动机都是出于对俄罗斯的热爱,而且意志都同样坚定不屈,但是途径与方法却是截然对立的,从而表现出历史的、悲剧性的、强烈的震撼力量。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对待历史的态度,要基于理解的同情。而理解的基础在于: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刘宗绪先生对此也讲到:“要力戒绝对化,坚持分析的态度”,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情景。
总之, 油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的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