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红学”百年一瞥:毛泽…
专家谈西安大明宫遗址:…
民俗专家谈中秋节为何吃…
顾农:文学家的钟会
汉学家顾彬聊儒学:哲学…
9月15日 日本承认“满洲…
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迎来…
红楼梦学会成立三十年 …
红学漫谈:曹雪芹长眠何…
读破万卷书行过万里路—…
最新热门    
 
红学家谈新《红楼梦》:寡妇李纨不应戴大红花

时间:2010-10-11 11:51:49  来源:不详
》的特殊性问题,就是前八十回有许多“伏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曹雪芹原著的厚重与奥妙的兴趣更为强烈,自然也反证了后四十回的不和谐。
  俞平伯早就说过这样的意思:曹雪芹原著是“奇人之书”,后四十回是“俗人之书”,那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两种《红楼梦》”存在基本的文化气质差异,简单地说,就是奇俗之别。人民的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奇人之书”的兴趣超过了对“俗人之书”的兴趣。这其实也说明红学真正取得了成绩,对社会发生了作用和影响。问题是2010版的改编方向没有与时俱进,把“奇”和“俗”硬捏在一起,那就只剩下“别扭”了。
  道理很简单,要以一百二十回作为“整体”,则必然要歪曲前八十回,也就是只要认同后四十回为“原著”,则必然要背离曹雪芹的“原著”,这个矛盾先天存在,无法解决。所以2010版按照一百二十回为“整体”也就是忠实于后四十回续书的立场来改编,就根本无法表现出曹雪芹原著的根本精神内涵和艺术境界。
  2010版对这一基本的学术态势和社会文化心理太缺乏认识了,太不敏感了。电视剧主要是播出给中国人民看的,怎么可以对这一基本情况掉以轻心呢?按这种学术立场,以及对社会文化心理审美接受倾向的估计和预期来操作,结果众所周知。
  记者:这样说是不是太残酷了?
  梁归智:这样说是有道理的。时下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别是对《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大众有期望、渴望,希望能以清新的气息拨乱反正。《红楼梦》的重拍,本来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曹雪芹原著“奇人之书”的奇特高超境界,来一个全社会文化心理的振聋发聩。这正是最能显示张扬编导和演员们创造性的历史机遇,可惜,2010版与这一历史机遇失之交臂,采取改编“俗人之书”立场,而且还要无限“忠实”于“原著”。
  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亡佚,探佚研究则只提供一些“轮廓”和“线索”,这就给影视剧的改编留下了巨大的创造性空间,1987版中探春远嫁一集,就是一个以探佚思路改编的成功范例。用文字写续书肯定失败,就是王蒙先生说的那些道理,但影视剧主要用蒙太奇的手段,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2010版对后四十回“忠于原著”的立场,还带来了这样的悖论:把宝玉“不枉天恩祖德”、“兰桂齐芳,贾家复振”、“鸳鸯殉主”、“袭人不贞”和“赵姨娘鬼魂附身”这些从“五四”以来就被扬弃的思想艺术糟粕也全部“忠实”地搬上了银幕,再加上一些新潮的技巧,使电视剧变得光怪陆离,神迷鬼气。
  记者:除了大的方面,2010版电视剧在细节上应该还是可圈可点的吧?
  梁归智:也不是。除了“剧本”这个“大问题”,2010版的一些“小问题”也是应该总结经验教训的。
  还是从“忠于原著”这个角度说。第七回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宫花给荣国府的三春、黛玉加凤姐,并没有李纨,因为李纨是寡妇,不能穿红戴绿。可是电视剧却加了一句给李纨也送了花,而且,李纨在剧中还真的头上戴了大红花。
  小说中柳湘莲是演小生的,电视剧的旁白也这样说,可是当柳湘莲出现时,他却在戏台上演旦角。
  电视剧凭空为贾元春拟作了一句灯谜“寒气消尽暖气来”,却连基本的平仄格律也不正确,第四字应该是平声却用了仄声。
  另外,一些常识性的原著台词也读了错别字。如第一集的“仙形道体”说成“形仙道体”,第7集“椒房”读为“淑房”,第23集“淋竹醉堪调”中二声“调(tiao)”读成四声“调”(diao)。“句未裁”读成“句未栽”。第27集宝钗说“真真膏粱纨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