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曹操不如他爹奢侈?曹嵩…
专家称曹操墓之辩因非学…
亳州申请发掘曹操宗族墓…
“黄豆”穿越到曹操墓中…
河南老专家:文献中没有…
曹操墓发掘方回应造假说…
百余专家认定曹操墓真实…
学者称河南安阳曹操墓可…
专家称格虎石牌先曹操墓…
安徽文史馆专家:曹操故…
最新热门    
 
曹操墓之辩再掀高潮 各路专家学者入战团

时间:2010-10-12 11:35:33  来源:不详

“曹操墓”真伪之辩又掀新高潮 各路专家学者加入“战团”亮新观点

“曹操墓”真的还是假的?“挺曹派”和“倒曹派”从墓穴被发现那天起就没停止过争论。直到去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墓室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但随后部分专家又掀起一片质疑的声音。之后所谓的“真伪之争”在历时9个多月后,非但没有定论而且越演越烈。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曹操墓”争论看什么》的报道,文章指出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背后是“一个寄托了各方复杂情感的社会公共事件……比如学术公信力的保障、文化与利益的关系、观点争鸣的尺度与风度”。对此,许多专家学者连日来提出了最新的观点,希望有助于解决问题。

观点1

学术判断应“程序化”

观点持有者:陈少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峰坚持认为学术判断应有“程序正义”,作者认为关于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方式和焦点都已经超出了考古鉴定和历史学者解释的学术范围,演变成争议各方相互猜忌、缺乏游戏规则的纷争以及类似于庄子所谓“是非无定”式的“悬案”。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一个理应由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专业学者评判的学术问题,却受到学术独立性的质疑或者遭遇不信任?学术的公信力是否已经不存在?非学术的各种力量的介入和干预明显促进了人们对结论科学性的怀疑,为什么有关机构和个人依然乐此不疲?

人们真切地看到,曹操墓还未定性,当地有关部门就将墓地辟为旅游景点并公布高额的门票价格。“旅游方面的利益考虑本来并非不合理的考虑,关键是旅游获利的动机如果太突出,在缺乏严格论证之前地方政府过早介入,以利益凌驾于学术判断之前或者之上,以及当事的有关学者缺乏包容学术批评的态度等等,都会适得其反,造成学术公信力的丧失。”

陈少峰解释说,从这个事件的演变过程来看,学术上要保障公信力,就要保障审慎、客观、公正(程序),包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分析和做出结论。在研讨曹操墓的真伪时,应当是以学者作为主体的独立判断。但是,人们发现,到目前为止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行政和学术的结合速度太快,得出结论的速度太快,对立的态势发展得太快,由此引发的质疑也难以避免。在此情况下,非学术力量的介入越突出,或者学者与非学者同时介入的程度越深,学术的公信力就越低;大众的信心就更不足。

观点2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