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官员参评鲁奖争议背后的…
从“四喜娃’’看现代设…
九月互联网十大热词公布…
国学研究受重视 高校如…
试析从“诗不可兼史”到…
从“以西例律我国小说’…
因暴力要删“鲁提辖”有…
网友反对课本中剔除“鲁…
日本人如何称呼中国? 从…
网络文学参评鲁奖 文学…
最新热门    
 
从“鲁奖”管窥当代文学:成全诗歌的是诗人的内心

时间:2010-10-27 10:59:21  来源:不详
从鲁迅文学奖管窥当代文学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已经尘埃落定,抛开荣誉得失不论,单就鲁奖而言,仿佛是一扇窗户,让人们透过它看到了当代文学的澎湃起落。从鲁奖看文学,会看到怎样的风景?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又如何?为了探究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诗人雷抒雁、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与阎晶明。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将成长期趋势
  记者:此届鲁奖的参选作品中,乡村和小镇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农村题材为何这样备受青睐?这是否反映了当代作家在写作视域、表现能力等方面尚有局限? 
  李敬泽:我没有计算参选作品中农村和城市题材的比例,但实际上,在期刊和书籍出版中,城市题材的比例近些年有了急剧增加。仅以《人民文学》杂志来说,这两年农村题材并不多,都市题材也绝不少。当然,现代生活日益复杂,已经很难清晰地在文学题材上划分城市与乡村,写一个农民工,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呢?其实,不管什么题材,是好作品都该受重视。而且,就整个社会的视野来说,对乡村和农村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也远不是写够了、写好了。最近有篇非虚构作品《梁庄》,是一位年轻学者回乡深入调查后写的,反响强烈!很多读者包括作家都打来电话,说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作品了,从中看到了现在农村的真实状况!
  当然,评论家以及一些编辑,多少是比较偏爱农村题材的作品的。但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中国文学从古至今就有深厚的乡土传统,我们的审美趣味、评价标准乃至话语体系都是从这个传统里来的,因此,评论家们可能对农村题材比较有把握、有话说,但是对于书写新的都市的复杂经验的作品,往往就比较犹豫,王顾左右而言他。这里其实有一个话语系统、评价标准的更新升级的问题。
  记者:前几届鲁奖评选,有人谈到了文学创作对本土资源与传统文化的回归,这是当前文学创作的一种趋势吗?
  李敬泽:文学对本土资源和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自觉运用,在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即已开始,21世纪以来更蔚为大观。现在,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和一些年轻作家的写作中,常常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认为这会成为长期趋势,这实际上是一个“中国性”问题:在全球化世界中,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思考和写作?我们的根基与特性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属于自己的表意系统?
  但是,这个问题也要具体分析,吸收、借鉴传统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我们现在的经验和境遇,是为了创造与创新。真正的艺术创造,总有一个和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是说,艺术家们越是真切地感受传统的伟大,越是有超越传统的冲动,这就是“影响的焦虑”。我们常说古为今用,不是今人成了古人的注脚,有出息的后代总要自立门户。
  成全诗歌的,是诗人的内心
  记者:从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作品,我们能看到中国诗歌怎样的创作现状?
  雷抒雁:这里想主要谈谈存在的不足。此次是旧体诗第一次参评鲁奖,仅就收到的这些诗作而言,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数量虽大,但生活面比较狭窄,多写逢年过节、迎来送往;还有一类是写得虽正规大气,可惜常常满篇是黄河、长江、长城,缺乏真实细腻的情感。新体诗写主旋律的倒是不少,但主旋律题材如何用诗歌表现是个问题。比如不少写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诗,从1949年一直写到改革开放,有的则罗列重大历史事件——让人感觉是在写党史。作为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在社会进程面前的所见所想,在内心所升腾的情感,都是很好的书写内容,可惜这些要么没能体现出来,要么表现得较空洞。一些回望乡村生活的诗作感情上很真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