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各地专家南京论民国建筑…
2010中华文化人物颁奖礼…
评《中国传统节日》:志…
文化批评:最曲折喜剧曹…
2010,在文化自觉中前行
中华文化精神:国学的价…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在…
关于歇后语的文化信息传…
论析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
试析民族服饰的文化寓意…
最新热门    
 
文化沙漠化将是中国的一场灾难——李德顺访谈录

时间:2010-12-18 11:51:57  来源:不详
sp;   问:除了回归精神生产的科学逻辑外,您看还有哪些应对策略?

 

    李德顺:首先作为学者,我们还需要注意精神生产活动中的自我导向问题。现在有这样一些现象:学者做研究,要么是简单照搬西方的东西,要么是完全回到中国古代。一个“向外看”,一个“向后看”,就是不看现在的自己。当然也有一部分只知道唯上,就不提了。其实无论“向外看”、“向后看”还是“向上看”,都不如 “向(脚)下看”、“向前看”。我们应当看清楚从近代、现代以来,我们的文化到底积累了哪些成果,不能一下子把我们近百年的努力全部贬低,而认为只有老祖宗或外国是好的。

 

    其次我感到,媒体起什么作用,也要思考。媒体不能只以“眼球”背后的功利为追求。片面炒作不仅制作了过多的低劣文化,而且对学者造成了压力,让学者以为社会和自己的研究关系不大,以为潜心研究没有用。就好比全社会都急着摘果子,却无人关心种树。在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里,对于学术大家,也有很多普通民众去阅读他、理解他、关注他。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前沿研究、思考和争论不去关注、理解、扶植、帮助它生长,让它自生自灭,那么原创的成果也只能越来越少。

 

    总体上,为了应对文化沙漠化,除了刚才说的以外,我认为还有两点。

 

    一是要确立实践标准的评价体系,即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来检验,而不能用一时的需要和市场效益为标准。有些成果要在10年、20年以后再来看。我们现在每年那么多出版物,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能有多少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