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秦皇岛首届民俗文化庙会…
厂甸红楼两大庙会年三十…
京城旧忆:当年的朝外大…
北京城寻找《红楼梦》:…
京城玩家立冬斗虫 蟋蟀…
广州城隍庙揭开六百年身…
广州城隍庙揭开六百年身…
庚子事变与京城传闻:传…
斗菊风俗将重现京城 北…
南京市作协副主席:从六…
最新热门    
 
京城庙会应有时代品质和韵味

时间:2011-02-27 11:22:45  来源:不详
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电视台等媒体主办的第六届北京春节庙会·灯会·文化活动评选近日揭晓,五大奖项各有归属。虽然一些非常规甚至尚未形成品牌的新军,如延庆县元宵节花会展演、门头沟区首届大台幡会民俗节,以及丰台区第二届室内新春游乐会等项目给了观众和评委一个大大的惊喜,但“商业味太重,京味儿太少”、“表面热闹,内涵空洞”、“一步一摊,商品雷同”等依然成为人们在评点京城庙会时最常使用的词汇。在经历了短期内密集的庙会体验,参与庙会评审的各界评委在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后,纷纷撰文为京城庙会的走向把脉建言。 
  ■庙会创新要“有讲儿”
  李欣(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制片人)
  庙会是一个念想,更是过年的载体,逛庙会是人们到公共场所去过年。就像三十晚上必须全家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一样,找年的感觉很重要。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年味只停留在外在的布置上,红红火火、张灯结彩,视觉上所谓年味十足,但底蕴稍差甚至没有。庙会缺少文化底蕴,是让很多人抱怨找不到庙会感觉的原因之一。
  看得出庙会承办者是在尽可能的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但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天坛祭天仪式的成功成为了品牌、地坛祭地活动也成为了庙会的一大看点。于是乎,各种古代活动再现纷纷出炉,以至于造成今年春节皇帝多的局面。让皇帝成为看点,吸引眼球,这倒也没错,但这种发掘一定要靠谱。皇帝穿的衣服脏兮兮,站没站像、走没走样,众臣好像大病初愈,护卫两眼放贼光东瞧西看,给人的感觉是缺乏仪式感但又非要搞仪式。恢复各种传统习俗一定是庙会发展的趋势,但过度商业化也会导致好的想法毁于眼前的过度开发。
  庙会活动不好搞,在这个商品社会的时代、眼球经济的时代,追逐物质享受的时候,到一个载物的地方去寻找精神实在为难。换位思考一下,承办者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赔本的买卖谁都不爱做,这种已经基本市场化的业态赔了谁来买单。办火了,人太多了,商业利润好了,安全就成问题了;没文化不行,全是文化没收益也不行,多少都要有点儿;每年都一样,没创新不行,创新中没文化传承也不行,所以就有了把庙会和时下流行火爆的相亲装在一起卖的看点。
  一年一度的春节庙会灯会结束了,评选也有了结果,希望从业人员能从这个结果看出一些名堂。庙会的方向应该往何处去?文化传承是必须有的,庙会之所以至今还被称之为庙会就是因为有了文化传承这个魂。要深入研究民俗和当下的关系与关联,明白了关系,找到了关联,再找到适合当下人们诉求的载体,就有了传承。创新是必须有的,这个创新不是横空出世的,也必须有文化承载,也就是北京人常说的“有讲儿”。对传统的恢复也叫创新,将传统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有机结合也叫创新。这是庙会承办者需要沉下来思考的问题。
  作为游人,庙会的参与者也要想一件事,我到庙会去干嘛?又要找过去的记忆,又要找最新的东西,又要人气儿,又要安全,又要好吃不贵,还要VIP的感觉与待遇,庙会恐怕给不了这么多。庙会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大家一起努力走出这个瓶颈才是硬道理。毕竟没了庙会、少了传统活动,大家都不爽。庙会不是一家的事,要参与者与承办者共同朝着一个方向走才行。
  ■应对“名存实亡”之说
  厂甸庙会要从场地着手
  祁庆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庙会是什么?这个本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眼下却是最大的问题。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