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西夏后裔今何在?昔日驰…
1931年11月19日 诗人徐…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舒衡哲:用诗意的语言触…
杜甫草堂展最诗意涂鸦长…
诗意栖居:我们来“慢生…
试析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
论以传统文化高扬时代精…
最新热门    
 
今日诗意何处寻?

时间:2011-03-13 16:18:23  来源:不详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另类回归。对民族的困境和国家进步的渴望,化解成以“四个现代化”为背景的集体叙事,诗歌作者对新时期的到来充满了热情。然而,当代诗歌仅仅是在那个年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角度。之后,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随着中国社会迅速步入市场经济,诗歌和诗人就迅速被边缘化、世俗化了。关于诗歌写作的方向和方法曾出现过几次大的争论,如先锋派、学院派、草根派之争等。之后,诗歌创作被消解了。蓬勃而来的是以互联网、荧屏为主的大众文化——诗歌被摘下了桂冠,诗歌的神圣性和神话性失去了魅力。

 

  无论是网络写作还是民间印刷出版,增多的发表渠道并没有让诗歌回归往日的兴旺。一些专业诗刊的发行量迅速萎缩,例如《诗刊》杂志从上世纪80年代最高峰时50多万份的发行量缩减到如今的4万多份;一部分文学性刊物,例如《人民文学》上诗歌刊发占整本刊物的比例从10年前的约9%缩减到如今的约6%。这与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商业性是对诗歌的最大稀释剂,摆在书店畅销书位置的不再是诗集,而是流行小说、经济学之类的图书。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社会不再有运动型的激情,不再具备大跃进式的全民诗歌写作潮流的基础——诗歌作为一种高雅、唯美的艺术形式本身回到了它的美学本体,因而也就摆脱了大众化和普及化。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诗歌的现状是向中国诗歌正常化的一种过渡,毋庸焦虑。实际上,近10年来,对中国当代的诗歌关注始终不缺少眼光。以最近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的成立为代表,全国高校中所设立的中国诗歌研究机构不在少数,超过60%的高校成立了与诗歌相关的社团组织,这是诗歌存在的一种有力证据。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期待或怀念近百年来运动式的、全民写作的诗歌场景了。

 

  另一方面,网络的出现和写作的自由造成了当前诗歌作品丰富的假象。诗歌的概念是要被严格界定的,不能说谁写的都是诗,也不能说谁写诗谁就是诗人。当下的大部分作品,应该被归之于歌谣或者是顺口溜一类——真正的诗歌和诗人少之又少。与此同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