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
大学校长称高校“地方军…
国家非遗南昌瓷板画欲在…
论析传统文化“用人”思…
北大中文系新、老系主任…
两岸清华联合主办“高罗…
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
国学研究受重视 高校如…
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最新热门    
 
“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②:告别“全、散、小、弱”

时间:2011-03-28 13:09:41  来源:不详

本报近日刊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姜朋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高校社科学报向何处去?》,尖锐严肃,振聋发聩。

 

    欲知“去脉”,先说“来龙”。1906年,我国第一个大学学报《东吴月报》创刊,这是高校社科学报百年历史的开端。民国时期相继创刊的《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大学月报》、《燕京大学学报》等汇聚学界名流,引领了学术“经世救国”的潮流。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高校学报都适应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发挥着学术之公共平台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校学报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其整体发展却开始与学术水平的进步脱节。尤其是在世纪之交以来,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千家学报,几家被识?

 

    我国有1300多家社科学报,每年刊载论文不少于18万篇,但除少数名校学报外,所刊载论文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屈指可数。有相当数量的学报发表的文章几乎不被引用和转载,因而没有什么学术影响,以至于有“学报生产垃圾”之诟病。

 

    从《东吴月报》的创刊词“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到《北京大学月报》的使命“以刊载本校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学术论文为主”,综合性、内向性的办刊理念成为高校社科学报的定位特点。在中国现代学术处于移植和发端期、学术研究机构有限、学术研究大多呈宏观和综合性特征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