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人的幸福观(2)
韩国人发明汉语? 学者:…
韩国人发明汉语? 学者:…
文化抢救让中国年画绝地…
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
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买书…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之二…
中学生啃得动经典吗?钱…
马涤明:中国有多少“故…
最新热门    
 
中国人的幸福观(1)

时间:2011-04-26 14:20:47  来源:不详
得越来越平淡。在东北亚,发达经济体如日本、韩国的国民感觉也是如此。英国新经济基金会对世界178个国家的调查表明,新兴国家如中国,人们的幸福感反而要高于日、韩,更高于美国。当然,据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自1995年的短暂上升后,中国人的幸福感也开始下滑。因此,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开始体认到这样一个事实,经济的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因后者还包含生态休闲、社会福利与公平正义等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指标;幸福也不仅指感官的快乐,因它还关乎人对生命意义的积极体验和整体评价。

但具体讨论“幸福”时,人们依循的大多还是西方的思想。自古希腊以智慧德性为幸福,到启蒙时期以及时行乐为幸福,一路发展下来,西方人对幸福的探求,有感性、理性与德性等不同的路径,形成感觉主义、禁欲主义和理性主义等不同的派别。此外,还有影响更为广泛的宗教幸福观。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人每常引用。在观念上,对苏格拉底[注: 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善即幸福”非常熟知;在心理上,又对伊壁鸠鲁的“肉体无痛苦与灵魂无纷扰”最能接受。对自己文化中的幸福资源,反倒多有忽视。

其实,中国文化中这方面资源非常丰富。表面上看,它对幸福的讨论不如西方多,对幸福与快乐的分疏也不严格,甚至汉字中没有“幸福”只有“幸”、“福”,前者指“吉而免凶”,所谓得免于恶为幸;后者指“无所不顺”,即吉备百顺是福,如《尚书》以“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为“五福”,以与“疾”、“忧”、“贫”、“恶”等“六极”相对。以后两者连言,也不过指人的祈福行为,而非今天所讲的幸福。但倘脱略字面考察,则诚如德国人鲍吾刚(Wolfgang Bauer)《中国人的幸福观》一书所言,它是“中国文化史四千年反复出现的主题”。人们对它的讨论,无论是基于客观生活的事实论定,还是基于主观体验的价值判断,都有很高的自觉化程度与很强的实践性品格。对此,只要看看新千年众多诺奖获得者在讨论世界前途时对“回到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呼吁,还有欧美经济学家对老庄思想及道教[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道教在民间有着分布广泛的信徒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daojiao]的推崇,就可以明白。

儒家重现世幸福,道家重生命意义

中国文化另一个重要的面相是:既讲乐生,又重养志,既外保形体,又内养精神,尤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及其与幸福的意义关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