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人的幸福观(2)
韩国人发明汉语? 学者:…
韩国人发明汉语? 学者:…
文化抢救让中国年画绝地…
第四届中国(滕州)国际…
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买书…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之二…
中学生啃得动经典吗?钱…
马涤明:中国有多少“故…
最新热门    
 
中国人的幸福观(1)

时间:2011-04-26 14:20:47  来源:不详
儒家自来重视现世的幸福体验,前及鲍吾刚称中国人表达幸福的字词多与社会有关而少与宗教和物质有关,这在儒家幸福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大体上说,儒家重此岸幸福而非彼岸幸福,重社会幸福甚于个人幸福。为此,它区分“身之乐”与“心之乐”,“独乐”与“共乐”。前者用穆勒的话,是更愿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而非“快乐的猪”;后者,这苏格拉底的思虑还及于广大的人群,如孟子所谓“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而他自己的需求不多,很容易满足。

此外,它还讲“乐其治”与“乐其意”,总要使黎民不饥不寒,著衣帛食肉。当列子明言群有皆虚、万品终灭,生民之不得休息全为寿名位货,管仲主张恣耳目之所欲听视、口鼻之所欲言向及体意之所欲安行,它却力行仁恕,通过修身使德性内充,并扩大至于人性的淬炼和人格的修养,是为君子的“不忧不惧”和“孔颜乐处”。而“不仁者”在它看来绝难“久处约”、“长处乐”,此又是《左传》所谓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宋代理学兴起,诸家强调明理去欲,如周敦颐《通书》讲“心泰则无不足”,朱熹《语类》讲“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将幸福的精神内涵发扬周彻。以后王阳明《答南明汪子问》称“乐是心之本体”,王艮《乐学歌》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要人发挥良知,由扬公去私而获致幸福,也含有精微的深意。

如此反对重欲、利己和贵私,在义利、理欲、苦乐和荣辱的取舍上截然以道义为准衡,终使儒家幸福观成为中国人普遍尊崇的理想与核心价值观。其中超越功利的义利观,包括王夫之[注: 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衡阳(今属湖南省)人。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的义利均衡观,对东北亚汉文化[注: 概括 汉风流韵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圈的影响非常深远。如各位所知,中村惕斋的《近思录示蒙句解》、山鹿素行的《语类》,都有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当然,儒家也不讳言利,所谓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亦愿为。《孔子家语》记孔子答哀公[注: 三十一 哀公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治国,敢问何如取之邪?”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问,更明言“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所以它是体会人情的。

道家由关注人在社会秩序[注: 社会秩序正文  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   中外思想家很早就注意社会秩序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