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应该设立“中国读书日”
王立群:百家讲坛不是书…
读书应该是种享受 不要…
对经典应该多些温情和敬…
中国人一生至少应该去看…
张光芒:批评家不应该为…
《红楼梦》应该反着读 …
《红楼梦》应该反着读 …
张冰歌:天堂应该是图书…
国学学科笔谈:经学应该…
最新热门    
 
应该想想如何用现代文明反哺传统文化

时间:2011-05-14 10:23:11  来源:不详
注: 常常在(?—?),康熙帝嫔妃之一。葬清东陵之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习俗上又失于圆熟,像一棵成熟得吹弹即破的果子;而我们超脱了以往的赓续,说到它与未来的绵延时,它又具有一种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性,而对于未来向度的成熟的把握,是一个好的理论家、更是一个好的实践者应该戮力潜行的。在这方面,戏曲频道的所作所为可圈可点。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大挚爱,让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走向时代、走向世界的大气魄,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惊喜。

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唱段、表演方式,假如只成为少数的票友、戏迷、专业工作者所玩味的赏品,只停留在戏曲史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死标本,那么戏曲的复苏和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传统戏曲,这种渐趋式微的生命样式必须重返大众、重返时代、重返生活,必须以创造的方式保护,才有可能重新获得生机,才有可能像《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那句唱词一样——“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

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种睿智的表达。程派青衣李海燕演唱的《青玉案·元夕》就是采自于“姹紫嫣红”中的一朵奇葩。“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得程砚秋精髓的李海燕将这段唱腔演绎得惆怅华丽、荡气回肠。国学大师王国维[注: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曾借用辛弃疾[注: 辛弃疾(1140年5月1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中国山东济南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词人。]的这句词表达艺术之峰的最高境界。其实,东方卫视戏曲频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得”,何尝不是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在《非常有戏》的“寻根之旅”中,汪灏曾提出一个很新颖的命题:“重新种植中华民族的传统记忆”,其实这正是生命的寻根方式。文明宛如一颗种子,五千年前,当我们的先民将文明的种子埋在中华大地的土壤深处时,他们一定未曾预料,这粒种子今天会变得如此根深叶茂。而今天,仰视现代文明的葳蕤光泽,我们应该想到,如何用现代文明的雨露“反哺”传统文化的沧桑,如何用五千年岁月的累累硕果,重新种植中华文明的不朽记忆。(李舫)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