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直面现实  破解古城保护…
“司母戊鼎”更名为“后…
“司母戊鼎”将改名“后…
北大中文系新、老系主任…
网络推手“后起之秀”生…
90后风靡“后宫游戏”:…
直面现实可能性的虚构—…
SO大展南京“玩”文学 …
叶兆言、苏童:张爱玲的…
文学评论家聚集“文艺与…
最新热门    
 
直面“后申遗时代” 学者呼吁关注遗产的命运

时间:2011-06-29 11:31:03  来源:不详

 

  世界遗产名录设立[注: 出场《水浒传》第二回:“ 史进 修整门户墙垣,安排庄院,设立几处梆子,拴束衣甲,整顿刀马,提防贼寇,不在话下。”-sheli]的目的,无非是保护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而对于申请者来说,这显然不是唯一的动力,更多时候,是为了建立一个区域性经济发展[注: 概念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的核心吸引物。

 

  李河说:“把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变成产业,甚至是区域经济的带动者,这是大多数地方申遗之后的考虑,但是这些事情是要自己做的,怎么做,是否能保证对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承诺,都需要认真规划。等而下之的做法,就是圈起来,收门票、提供消费服务等,直接就是奔着钱去的,结果必然两头落空,世界遗产被破坏了,钱也没赚到,德国撤销遗产的前例就是它的未来。而另一种更多人期望的,纯粹原生态的保护,丝毫不动,但是这种保护需要持续地投入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基本上无法持久,而且中国的很多申报也绝非是这个动机。”

 

  纯粹赚钱最终毁灭,纯粹保护又无法持久,李河说:“保护和发展之间的整体平衡很难,它需要的整个区域的战略设置和配合,而不是单独的拿世界遗产怎么处理。”

 

失去自我的遗产

 

  世界遗产的保护需要一个完善而又恰当的周边产业提供动力,但更多的情况是,动力变成了阻力,甚至是破坏力。李河说:“结果往往就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