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
上海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
甘肃花儿,来自山野的世…
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文化部:抓紧起草非物质…
“册府琳琅,根脉相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 《…
最新热门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2)

时间:2011-07-14 11:13:28  来源:不详
”披上了“只生一个好”的绶带,群众认可,官方满意,招摇过市一路绿灯。从而也使该项目得以解禁。这说明非遗项目的一些内在基因发生的变化,既顺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又营造了该项目新的生存环境。证明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真谛。可见只有变革才有出路,有了出路才能更长久的发展下去!长江上的峡江号子,是大木船作为航运工具的产物,当机动船代替大木船之后,船工出身的胡振浩上岸后,把峡江号子从木帆船上搬进了广场、搬上了舞台,唱红了峡江、唱进了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唱出了国门。如今的一群青年人成了峡江号子的传人。将标本式的保护变为“活态”传承式保护的典范。这种营造的传承环境,虽然失却了原生态意义上的传承环境,但有人传承,大众认可,何乐而不为?这总比将这些号子的曲目作为静态保护的资料封存在档案馆里强得多。它毕竟在活态传承着。类似的非遗保护,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提倡,而不能求全责备。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