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专家推荐小学生基础阅读…
国学基础:周代的六官系…
浅谈技工学校计算机基础…
甘肃千年风云雷雨坛基础…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试析以符号保护为基础的…
广西防城港斥156亿元推…
鲁迅的朋友:以相知相契…
基础教育工作汇报范文 …
基础教育工作汇报范文
最新热门    
 
德性基础和礼乐类型——唐君毅对中国路径的探索

时间:2011-07-26 16:45:43  来源:不详
    唐君毅认为,天人之学与心性之学作为中国义理之学的两个基本方面,共同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德性基础。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观念表现为中国人道德伦理实践中的宗教性超越情感,而心性之学则是这种情感的理性根据。唐君毅论心性之学,依据孟子[注: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之“德性所根而涵性情之心”,以及朱熹[注: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县城人,字元晦,又字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八年进士,外任福建政和县尉。]之“虚灵不昧”之心而展开。他指出,孟子所论之心,“乃一涵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而为仁义礼智之德性所根之心。此为德性所根而涵性情之心,亦即为人知德行[注: 师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 德相 ”,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或德性之原,故又可名为德性心。”(《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9月版,第95页。)中国文化之天人合德境界、内在超越理路、实践特征和融摄精神,都是基于心性本源而具有的特质。这一特质规范着中国人的人生方向,决定了中国文化在德性基础上的发展模式。

 

    唐君毅认为,先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朝代[注: 【中国】   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朝代讲时: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个皇帝的一代。 朝代    熟记口令  (1)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2)  夏商]如何变迁,文化的传承和革新都[注: 新都区-新都区总面积481平方千米。总人口60万人(2003年)。新都区辖11个街道、11个镇:大丰街道、三河街道、新都镇、]必须追溯到先秦文化传统。他指出,孟子所言之性情心、德性心,并没有善与恶、习心(耳目闻见之心、习染之心)与本心(本然之心、良知之心)的区分。后世[注: 简介阿拉伯文Ahirat的意译。伊斯兰教信奉的在现实世界毁灭后永存的彼岸世界。 宗教意义 “信后世”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儒者对“性情心”的丰富和发展,即是沿着区别善与恶、习心与本心、人心与道心的理路进行。这也是心性之学不断完善、反省工夫逐渐凸显的过程,至宋明理学构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心统性情、心统万物的理论而成熟。他重点诠释朱熹“心为气之灵”的观点,认为朱熹除了宗孟子以外,还对墨子[注: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庄子、荀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