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唐太宗与儒家知识分子们的“皇帝改造欲”(3) |
 |
时间:2011-9-24 10:53:11 来源:不详
|
|
|
太宗,请求营建一座干燥避暑的阁楼。李世民说:“朕呼吸系统有病(气疾),当然不适合长期住在下湿的地方。不过若答应你们的请求,消耗恐怕会很多。当年汉文帝珍惜十户中人之家的资产,而放弃修建露台。朕德行不及汉文帝,如果耗费却比汉文帝还多,又哪里有资格做百姓们的父母?”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又对身边的侍臣们说:“大造宫殿、池苑、台阁,是帝王所喜欢的,同时也是老百姓所不喜欢的。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凡是都取决于朕。但朕确实是能够自我控制的,只要百姓们不喜欢,朕一定会顺从他们的意愿。”魏征在边上补充说:“隋炀帝[注: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就是个惨痛的教训。”
可惜,事实上李世民并不是一个真正能够自我控制的人。同样是在贞观四年,就在说这番自夸的话前后,他还曾下诏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注: 东都洛阳,是隋后期的首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营建。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唐朝时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玄宗、昭宗、哀帝都洛阳近50年,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东京。]的皇宫。大臣张玄素对此极为不满,上奏说:“陛下以前去东都,把那些华丽的建筑都给拆毁了,以示节俭。天下人因此众口称颂。如今又回过头去重建,这算什么呢?陛下天天说巡幸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只会白白浪费钱财。如今国库空虚,陛下又要营建宫殿,这又算什么呢?当日太上皇要烧毁东都多余的宫殿,陛下觉得如果不烧,拆下来的瓦木还有用,还可以赐给贫民,虽然最后太上皇没采纳,但天下人都称赞陛下的仁德。事情才过去五、六年,陛下如今却大兴土木,这又算什么呢?”
张玄素的这番挤兑没留任何余地。李世民很尴尬,只好“顾房玄龄”,回头对房玄龄“解释”说:“朕营建东都的本意,其实是因为洛阳处在国家的中央,可以方便各地州府前来朝贡。如今玄素既然这么说了,日后朕去洛阳,就算露天而坐,也是不会觉得苦的。”当然,房玄龄也知道“方便朝贡”不过是个很蹩脚的借口,但皇帝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他当然也要附和一句“陛下圣明”。
儒家知识分子心目中“内圣外王”式的理想君主,必然寡私欲而好仁德。唐太宗善于纳谏和勇于改过的事迹史不绝书,其“镜鉴理论”和“水舟关系论”更深入人心,看起来是很符合寡私欲而好仁德的标准的。不过让一个活生生的人,严格按照某种既定的模板运作,显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在魏征激赞张玄素阻止太宗营建洛阳宫,实有“回天之力”的同时,贞观五年(631年),刚刚建完仁寿宫的唐太宗,突然又再次将营建洛阳宫提上了日程。民部尚书戴胄再三劝谏,结果自己得到了太宗的极口称赞,并因此提升了官爵。然而洛阳宫终究还是修了起来,而且极为奢华,据《资治通鉴》记载,“凿池筑山,雕饰华靡”。
上一页 [1] [2] [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