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东方品格能救世? 郭世佑…
莫砺锋直言国学热不正常…
国学应该设为独立学科—…
学者:国学≠儒学,应是…
透视文化回归 国学复兴…
透视文化回归 国学复兴…
方朝晖:国学是安身立命…
国学要与时代共鸣——光…
国学网受邀参加北京大学…
矛盾与困惑:近代国学家…
最新热门    
 
国学视野中的审美人格

时间:2011-9-27 9:57:31  来源:不详
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它的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当西方某些地区跨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上有哪一个时代以其审美性的姿态高蹈独步,大家都会想到魏晋时期。魏晋风度为什么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让人在追慕中对那个时代心向往之?这与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息息相关。《资治通鉴·晋纪》记载:“祜与陆抗对境,使命常通,抗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疾,求药于祜,祜以成药与之,抗即服之。人多谏抗,抗曰:‘岂有鸩人羊叔子哉!’”羊祜是西晋的领军统帅,陆抗是东吴的大将军,双方阵前交战时,羊祜不仅对陆抗送来的美酒毫不怀疑地加以痛饮,陆抗也对羊祜送来的中药不加猜忌地坦然服下。如果说嵇康、阮籍等是魏晋风度的领军式人物,那么羊祜、陆抗这种磊落坦荡的胸襟也足以在史册中留下千古美谈。不屈于俗流,保留一份风雅的心胸,王羲之也堪为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雅量》有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故事通俗易懂,王羲之因其磊落坦荡,不为实利所趋,反而获得了东晋太尉郗鉴的欣赏,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东床快婿”典故的来源。《庄子·田子方》中“解衣般礴”的故事可谓是这一“审美人格”追求的哲学寓意,画师作画原不在真的绘画,而在于不被世俗所缚的艺术追求。它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豁达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境界。

思想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审美人格”的建构。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魏晋风流”与“盛唐之音”之所以成为古典文学的两大奇葩,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两个时代思想交流与对话的繁盛。《三国志[注: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文帝纪》有记载:“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身为魏国皇帝的曹丕,竟然会将自己写好的诗赋文章寄给与自己敌对的吴国皇帝孙权,并且还顺带送给当时吴国的名臣张昭,这是何等风雅的文化盛事!国家对立并不等于文化对抗,思想交流与对话能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世说新语·伤逝》中也记载着曹丕的一则故事:“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与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这则颇具小品演绎性质的故事确切地反映了身为一代帝王的曹丕与文士们和谐平等的交往关系。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与其经常进行思想交流与对话的曹丕知道他的这个嗜好,于是在他死后让参加丧事的人各学一声来为王粲送行,这也是何等快慰人心的风雅事!曹植也有兄长曹丕的风范,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如与丁仪、杨修等人的往来。虽然曹植终究没有当上太子成为一代帝王,他却在文学史[注: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wenxueshi]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后世脍炙人口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当时宽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