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张炜获奖感言:为人生写…
莫言:我始终在跟马尔克…
中国近代史上的谣言:1…
一家之言:孔子再解读
谣言:历史巨变的导火线
方言:教育者要有批评的…
方言:人文精神培养要耐…
莫言:文坛很像巨大的池…
韩寒昨澄清传言:难道我…
莫言:文学终究会和昆曲…
最新热门    
 
李力言:惩治学术不端需要川大力度

时间:2011-9-28 11:18:36  来源:不详
9月21日作出处理;从研究生导师资格、公职、党籍一撸到底,到撤销申报项目,追回奖项和奖金;不到两个月,川大对李小光抄袭行为反应之敏锐、行动之迅速、追究之彻底、问责之严厉,有如一道热辣劲爆的川菜,生猛有力度。

 

  当然,在抄袭事实和制度规范面前,这样的惩处不仅合法,而且必须。从理论上讲,这实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川大惩治学术造假快刀斩乱麻的速度和力度,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还是显得难能可贵,甚至特立独行。

 

  纵观近年来曝出的学术不端事件,乃至最近的院士举报院士事件,往往是举报的多,处理的少;慢处理的多,快处理的少;成悬案的多,有定论的少;“罚喝酒”的多,动真格的少;个人回应的多,部门介入的少。这五多五少,很大程度上造[注: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成了对学术造假行为惩治不力的局面,客观上让不少造假者只背负道德骂名,却逍遥于法度之外,实际上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破窗效应”,持续恶化着学术风气,助长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让学术不端现象在“棉花拳头”下愈演愈烈。

 

  就在去年,上海[注: 上海市-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大学教授朱学勤面对博士论文抄袭的指控,主动申请上海大学和复旦大学启动调查程序,最终维护了自身清白。如果说朱氏的“风度”主要源于个人的道德自律,那么川大的“力度”则更多的因为制度效力,该校制定和实施了较为完备的学术规章制度,还有快速反应的调查惩处机制。

 

  相对而言,朱氏范本可遇不可求,所以至今还是孤例;川大样本可学也可用,而且更具现实针对性,不失为治理学术造假的必由之路:制度发力,部门出力,处理得力,给社会一个既迅速又负责的交代。沿着这样的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