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关于“仁”“和”的思考
关于中国科举制——专家…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唐…
“祭孔”寻根,发掘民族…
透视中国传统价值观:一…
关于印加文化古迹马丘比…
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
任继昉:《易》,源于“…
关于李昌龄注《太上感应…
关于仡佬族神话传说生态…
最新热门    
 
关于“祭孔大典”的几点建议

时间:2011-11-3 9:13:18  来源:不详

一年一度的“祭祀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典”现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盛典,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文化品牌。作为绵延千年的文化大典,旨在传承历史文化,理应充分尊重文化传统,尽可能保持其固有的文化元素,而不是随意更改。根据这一理念,笔者拟对当今的“祭祀孔子大典”谈几点看法。

 

    首先,祭典的名称宜改为“释奠礼”。“释奠”原本是周代的祭名,因奉献给祭祀对象的主要是币帛,也称释币。一开始,释奠的对象比较多,有先圣、先师、先老、行者之先(行神)等。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释奠对象逐渐只剩下先圣、先师。可以说,自汉代起,释奠几乎就成了祭孔的专名;至唐代,释奠礼基本定型。从此,代代相传,无甚更易。两千年来,孔子与释奠礼之间已经形成一种近乎天然的关系。我国因取消了“释奠”之名而代之以“祭祀孔子大典”,以致鲜有人知“释奠礼”为何物。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大典,如果连祭名都无法传承下去,岂不是很讽刺的事吗?据悉,有的国家正在规划将释奠礼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工作。如果我们不尽快恢复“释奠礼”这一传承数千年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祭名,并加紧做好释奠礼,我们的文化遗产为别国攘夺的一幕必将重演。

 

    第二,祭典日期定于孔子诞日9月28日,既不合礼,又不合理。理由如下: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