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国剧”:一个什么样的新概念? |
 |
时间:2011-12-12 13:28:12 来源:不详
|
|
|
的创作不太一样。 《未完待续》是西方的形体戏剧打底的方法,创作时也的确很自由,不需要那么多规矩,一共排了21天,头7天形体训练,中间7天完善剧本,把框架搭好,最后7天抠细节,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但是《黄粱一梦》用的是中国传统元素,当做一个纯中国的戏剧时我发现,中国的传统体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这个戏在今年去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前已经排了3个月。
蔡尚君: 《黄粱一梦》的演员,都是戏曲专业的吗?
黄盈:严格讲只有那个女演员是戏曲专业,演卢生的男演员在曲剧团工作。当时选演员的时候,也没有打算找专业戏曲演员,因为担心这些专业演员一上台,整台话剧就看着像京剧或者昆曲[注: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称为“昆剧”。],如果入了一个格,就破不了了,我自己想做的是如何破格立新,这点做起来其实挺困难的。
这个戏一开始创作的时候,想得很简单,就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后来找动作谱系的时候,发现其实挺难的。我研究过戏曲与中国舞是怎么训练的,也研究过太极拳的动作韵律,做了大量这样的工作,寻找哪些元素是需要吸收的,哪些是需要训练的,但是绕了一大圈后,最后发现中国戏曲的圆场是最根源的东西,把它化进戏剧很有意义。但一旦走圆场,演员的肩膀就要端平,不能一上一下,否则传统审美不能接受。为了让演员们把肩走平,去法国演出之前,每天排练之前都要走圆场,走得差的还要多走。
蔡尚君:你选的是做一个慢的东西,需要内功,创作时回到了一个最根本的事情——训练演员,这个路子很棒,听你说这个我很兴奋,因为当年我也想过做类似的戏,但是后来没有在戏剧这条路上走下去。
黄盈:现在这个时代,艺术创作的门槛低了,越来越不讲究技艺方面的磨练。做中国传统的东西,也越来越难。吃着面包喝着牛奶长大的孩子们,以后还会不会对戏曲有兴趣?这个时代离当年的戏曲生成环境越来越远了,那时候的生活节奏很慢,大家晚上坐着驴车去看个戏,泡个澡,这样的生活方式催生这样的艺术。所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认知方式和艺术形态的改变,因此“新国剧”往下做虽然困难也要坚持。
蔡尚君 黄盈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年12月9日
上一页 [1] [2] [3]
|
|
|
|